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程与教学季刊-大仁科技大学数位学习系统.doc

课程与教学季刊-大仁科技大学数位学习系统.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与教学季刊-大仁科技大学数位学习系统

課程與教學季刊 2008, 11(1),頁265~286 私立科技大學教師有效教學之行動研究 薛梨真* 2006年2月研究者甫從國立大學教職轉至私立科技大學服務,第一學期的任教自覺不理想,第二學期研究者嘗試利用「專題寫作」課程進行有效教學之行動研究。 經由「利用小白板分組實作與個別指導」、「教學資料放網頁供下載」、「給予獎勵卡及從寬給分鼓勵」等教學策略運用,研究者教學省思發現:(一)課前檢查與發獎勵卡要求預習有效;(二)小白板的使用需依發表內容彈性調整討論主題。另從41位學生作業、38位學生問卷回應及4位學生訪談內容中證實:(一)老師的用心學生看得見;(二)個人網頁發揮功能;(三)小白板教學獲得肯定;(四)科大學生需要鼓勵;(五)課堂實作有其必要;(六)配合他科學習事半功倍;(七)學生意見值得採納。 關鍵字:大學教師、有效教學、行動研究、高等教育 * 作者現職:大仁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 壹、緣起:轉換任教跑道需要重新檢視教學品質 1990年代以來,大學教師教學議題在國外一直受到廣泛的討論與重視(如: Boyer, 1997;Davis, 1993;Healey, 2000;Kreber, 1999; Kreber Cranton, 2000; Martin,E., Lueckenhausen ,2005;Trigwell, Martin, Benjamin Prosser, 2000;Trigwell, Prosser, Martin Pamsden , 2005;Trigwell Shale, 2004;Westmeyer , 1998等),研究顯示大學教師教學品質有強化的必要(Trigwell Shale, 2004, p.523);國內相關研究(如:王令宜,2004;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陳碧祥,2001;陳漢強,1997;張倍禎,2001;張倍禎、王健華,2002;黃雅萍,1998;葉蕙蘭,1999;鄭英耀、王文中、楊淑晴、葉玉珠,2000)亦有同樣的呼籲(王令宜,2004,頁60;黃雅萍,1998,頁43)。有鑑於此,教育部特於2004年12月訂頒「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規劃以4年160億經費補助大學追求教學之改進,希望改善大學「重研究、輕教學」現象(教育部,2006,頁1-15)。影響所至,2006年至今教學卓越成果發表會已在各大學如火如荼展開,提升教學品質亦成為大學行政人員與教師共同努力的目標。 研究者2006年2月由國立大學轉至私立科技大學服務,一學期下來發現:1.學生無法整節均專注聽課,需要穿插實例或實作方能讓大多數學生投入學習;2.學生在外打工比例不少,要求課後分組討論及撰寫報告不易達成分工合作目標;3.大多數學生在乎分數;4.學生能接受獎勵卡加分措施。整體而言,研究者對自己第一學期的教學成效並不滿意,新的學期希望能透過有效教學行動研究提升個人教學品質。 首先,研究者試圖去釐清有效教學的界定,結果發現每個人因對教學的看法不同致對有效教學也有不同的見解(如:林進材,2000;徐南號,1986;陳木金,1997;陳玉蘭,1999;張俊紳,1997;張碧娟,1999等),故要正確界定「有效教學」並不容易(何素華,1997,頁51;Dunne Wragg,1994,p.1) ,而最廣義的界定就如Dunne Wragg(1994 ,p.4)所言,凡能讓學生在免於脅迫、屈辱、體罰下樂於學習都可屬有效教學。簡言之,有效教學可泛指讓學生有意願學習與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活動(Kyriacou, 1986, p.1),也就是教師的教學效能必須展現在增進學生學習上面方具意義( Silcock , 1993, p.13)。另研究者再進一步檢視有效教學相關研究後,發現1960年代之前,有效教學研究多著重於教師人格特質、性別、年齡、專業知能與專業訓練等因素之影響;至1960年代有效教學研究則開始關注於課堂活動的公正性,亦證實背景、過程及結果變項之不同情境對有效教學均有所影響(Kyriacou, 1986,pp.9-11);2000年代加入數位學習、遠距教學後,有效教學涉及的層面愈益複雜( Bates , 2003 ; Quitadamo Brown, 2001),教師欲有效教學需考量的層面似乎遍及與教學有關的背景、過程及結果等變項。不過,有研究則發現教師自我效能是有效教學的關鍵(如:林進材,1999;孫志麟,1999;Ashton, 1984等),建議培養教師反思能力(孫志麟,1999,頁170);而行動研究又是培養反思能力的可行策略,故關心師資培育學者常呼籲透過行動反思發展教師專業(如:林佩璇,2007;蔡清田,2004;簡紅珠,1991;Ambrose, Lang, Grothman,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