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llx弯曲变形
五、选用高强度材料,提高许用应力值 同类材料,“E”值相差不多,“?jx”相差较大,故换用同类材料只能提高强度,不能提高刚度和稳定性。 不同类材料,E和G都相差很多(钢E=200GPa , 铜E=100GPa),故可选用不同的材料以达到提高刚度和稳定性的目的。但是,改换材料,其原料费用也会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 P2 B C a = + + 图1 图2 图3 P L=400mm P2=2kN A C a=0.1m 200mm D P1=1kN B P1=1kN A B D C P2 B C D A M x f ?叠加求复杂载荷下的变形 ?校核刚度 dx x Q Q+dQ M M+dM 一、弯曲应变能的计算: §8–5 梁内的弯曲应变能 应变能等于外力功。不计剪切应变能并略去 dq M(x) P1 M x f P2 dx dq r 例8 用能量法求C点的挠度。梁为等截面直梁。 解:外力功等于应变能 在应用对称性,得: 思考:分布荷载时,可否用此法求C点位移? P a a q x f 二、 梁的冲击问题 1.假设:?冲击物为钢体; ?不计被冲击物的重力势能和动能; ?冲击物不反弹; ?不计声、光、热等能量损耗(能 量守恒)。 mg L h A B C A B C x f fd 冲击前、后,能量守恒,所以: A B C x f fd h B A C mg E =P 三、动响应计算: 解:?求C点静挠度 动响应计算等于静响应计算与动荷系数之积. 例9 结构如图,AB=DE=L,A、C 分别为 AB 和 DE 的中点,求梁在重物 mg 的冲击下,C 面的动应力。 C1 A1 D L C2 ?动荷系数 ?求C面的动应力 h B A C mg E =P C1 A1 D L C2 静不定次数——未知力个数与独立平衡方程数之差 静定问题与静定结构——未知力(内力或外力)个数 等于独立的平衡方程数 静不定问题与静不定结构——未知力个数多于独立 的平衡方程数 多余约束——保持结构静定多余的约束 §8-6 简单超静定梁的求解方法 静定与静不定问题的辩证关系 由于多余约束的存在,使问题由静力学可解变为静力学不可解,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多余约束对结构位移或变形有着确定的限制,而位移或变形又是与力相联系的,因而多余约束又为求解静不定问题提供了条件。 求解静不定问题的基本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求解静不定问题.除了平衡方程外,还需要根据多余约束对位移或变形的限制,建立各部分位移或变形之间的几何关系,即建立几何方程,称为变形协调方程,并建立力与位移或变形之间的物理关系,即物理方程或称本构方程。将这二者联立才能找到求解静不定问题所需的补充方程。 可见,求解静不定问题,需要综合考察结构的平衡、变形协调与物理等三方面,这就是求解静不定问题的基本方法。 1、处理方法:变形协调方程、物理方程与平衡方程相结合,求全部未知力。 解:?建立静定基 确定超静定次数,用反力代替多余约束所得到的结构——静定基。 = q0 L A B L q0 MA B A q0 L RB A B x f ?几何方程——变形协调方程 + q0 L RB A B = RB A B q0 A B ?物理方程——变形与力的关系 ?补充方程 ?求解其它问题(反力、应力、变形等) ?几何方程 ——变形协调方程: 解:?建立静定基 = 例10 结构如图,求B点反力。 LBC x f q0 L RB A B C q0 L RB A B = RB A B + q0 A B = LBC x f q0 L RB A B C RB A B + q0 A B ?物理方程——变形与力的关系 ?补充方程 ?求解其它问题(反力、应力、 变形等) 1.基本概念: 超静定梁:支反力数目大于有效平衡方程数目的梁 多余约束:从维持平衡角度而言,多余的约束 超静定次数:多余约束或多余支反力的数目。 2.求解方法: 解除多余约束,建立相当系统——比较变形,列变形协调条件——由物理关系建立补充方程——利用静力平衡条件求其他约束反力。 相当系统:用多余约束力代替多余约束的静定系统 7-6 解 例5 求梁的支反力,梁的抗弯刚度为EI。 1)判定超静定次数 2)解除多余约束,建立相当系统 3)进行变形比较,列出变形协调条件 4)由物理关系,列出补充方程 所以 4)由整体平衡条件求其他约束反力 例6 梁AB 和BC 在B 处铰接,A、C 两端固定,梁的抗弯刚度均为EI,F = 40kN,q = 20kN/m。画梁的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pptx VIP
- 建筑工程图集 05J909:工程做法.pdf VIP
- 金陵科技学院《工程制图》专转本考试试卷(含答案).pdf VIP
- 美国ASME标准规定材料的许用应力.pdf VIP
- 学校副校长竞聘:全详面试答辩题及答案.docx VIP
- 市场部与市场部负责人职责.doc VIP
- 注音童话故事——小鲤鱼跳龙门.pdf VIP
- 2025年6月GESP C++ 一级真题详细解析.pdf VIP
- 市场部及市场部经理职责.pdf VIP
- ISO 9308-3-1998水质—地表水和废水大肠埃希氏菌和大肠菌群的检测和计数— 第 3 部分在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的小型化方法(最可能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