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许国庆-中国员工让外企刮目相看
许国庆:中国员工让外企刮目相看建国60周年,我所感受到的职场最大的变化,是外企看中国本土员工时的有色眼镜被逐渐摘掉了。
――北京诚迅金融培训公司董事长许国庆
一个秋风渐起的午后,在北京东四环远洋天地的星巴克咖啡屋里,记者见到了传说中儒雅而内敛的许国庆先生――北京诚迅金融培训公司的董事长。就着空气中飘起的星星点点音乐和咖啡的迷香,一场更像是闲聊的采访展开了。
“国庆这个名字给我带来好运”
说起自己名字的由来,许国庆先生自豪地笑了。因为国庆这个名字,所以他已经前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等多个媒体的采访。
1960年10月1日,许国庆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当时沉浸在巨大幸福中的父亲灵机一动,给孩子取了这个名字。
和建国六十周年一样喜庆的是,许国庆先生的求学、职场历程看起来一路金光闪耀,让无数职场年轻人艳羡。在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三年,也就是1979年考上了北京大学;1986年来到了当时是美国第四大银行的汉华银行,也就是现在的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北京代表处;1991年去了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深造,获得MBA学历;1993年毕业后加入了华尔街的美国雷曼兄弟证券公司,担任纽约及香港债券部副总裁。1998年,他回到北京,独立创业成立诚迅金融培训公司,担任董事长至今。
“我帮助美资银行做成第一笔在华贷款业务”
金光灿烂的背后是艰辛和努力。当年作为一名初到外企的职场新人,许国庆用执着和汗水帮助汉华银行北京代表处做成了当时的第一笔在华贷款业务,金额超过上千万美元。
1986年9月,从北大经济学院毕业的许国庆来到了当时是美国第四大银行的汉华银行北京代表处。当时驻华外企简直是凤毛麟角,美国银行对中国市场持非常保守的态度,对于中国内地的贷款非常谨慎,一旦有什么信贷项目上报,不管好坏,项目还没有报到美国纽约,中途就被拦截砍掉了。虽说是驻北京多年的代表处,但当时只有几个员工,也没有做过国内的任何一笔大的信贷业务,平时也只是处理一些单据、信用证而已。
初到外企,许国庆是绞尽脑汁想办法跟不同的人联系,翻书找报纸查资讯,看看有什么机会,能够经常跟客户联系。入职的第二个月,恰逢快年底,许国庆开始积极给银行的客户送挂历。很多大客户门卫森严,有时候在传达室就被拦下了。而碰到运气好的时候,许国庆就可以上楼亲自把挂历送到客户手上,于是争分夺秒地介绍一下自己以及银行业务,加深对客户的了解和沟通,费尽唇舌。终于有一次在给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送挂历的时候,许国庆无意中获知客户正在谈一笔英国出口信贷业务,回来一汇报,当时代表处的美国老板立马泼冷水,这么多年了代表处都没有人做成一笔信贷业务,一个新人瞎折腾什么呐。许国庆最后还是说服了北京代表处的美国老板,经过艰难的交涉,终于办成了汉华银行在内地的第一笔贷款业务,金额超过上千万美元。紧接着,许国庆又帮助做成了北京吉普的出口信贷业务。作为一个新人,许国庆业绩连连,让不少老外对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员工竖起了大拇指。
初战告捷的许国庆改变了过去汉华银行的美国银行家们对中国大陆市场过于谨慎的立场,上司也看到他在营销方面的勤奋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但是告诫他光会拉业务只能算是一名不错的销售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银行家还需要具备很强的风险分析能力,否则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安排他参加银行组织的信贷培训。最终他凭借出色的业绩升任汉华银行北京代表。
许国庆说,在汉华的五年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奠基石,时隔多年他体会到在职业生涯早期进入正规企业接受正规的训练是多么重要。
“中国崛起令外企摘掉有色眼镜”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职场,几乎没有外企这一说,到了80年代,驻华外企还是屈指可数,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驻华外企是最受职场人追捧的香馍馍,是高薪、金领的代名词;而步入21世纪之后,外企基本上是透明的,不再受求职者的盲目追随。在中华英才网举办的“大学生心目中的最佳雇主”的调查及评选中,人们惊讶地发现,名列第一的是国企,而外企威风不再。
许国庆告诉记者,他对外企在中国职场的巨大变化感触很深。
首先变的是薪酬。在80年代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外企员工都拿着高出本地员工一大截的薪酬,这也就无形中增加了外企的魅力。而现在,很多内地企业的薪酬水平已经与驻华外企的持平甚至超越。
其次变的是用人。回想1986年自己入职之初,当时在华的外企中高层管理者都是清一色的外籍人员,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员工。在他们看来,别说是提拔,中国本土员工不偷懒、不盗窃就算不错的了。而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中国员工也不再是小偷、懒鬼的代名词,无数的华人走上了外企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在外企担任的职位越来越高。
最后变的是外企与国内市场的合作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