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月华 用坚强及奉献诠释爱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许月华 用坚强及奉献诠释爱心

许月华 用坚强及奉献诠释爱心“可怜的孩子们没有妈妈,我就是他们的妈妈。”――许月华 许月华1965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板塘乡一个普通妇女,1岁时失去父亲,母亲在她12岁时也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许月华没有上过一天学。然而,不幸的命运并没有就此离开她。就在母亲去世那年,为谋生计,她偷偷跑到铁路上捡煤渣,却被一列从背后驶来的火车碾碎双腿,经医院全力抢救,虽然活下来了,但却从此失去双腿。 醒来时,许月华望着臀部以下空空如也的身体,痛不欲生。1973年,当地政府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将许月华从农村接到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17岁的许月华被继父背进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从此,这个被火车碾去了半截身子的苦命女孩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福利院这个温暖的家庭里过了仅半个月,许月华就想:“我能过上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是搭帮党和政府的关怀,搭帮乡亲们的关爱。但我不能靠政府养一辈子,我要自己站起来,我要感恩!” 看到福利院的孩子多,保育员忙不过来,她就想自己帮助照看孩子。但是,要做好这份工作,首先必须自己学会走路。由于截肢位过高,许月华既不能拄拐杖,也不能安假肢。因此,“走路”对她来说似乎是一个无法逾越的天堑。一天,福利院一位孤儿撑着凳子学走路,许月华灵机一动:我能不能用两条凳子当腿用?于是,这天晚上,她拿着两条小板凳,爬到院子里,开始练习“走路”。可没想到,刚一开步,就重重地摔在了泥泞的地上。她爬上板凳,先把一条板凳往前移动,再全身用力,把身子挪到前面的板凳上,终于“迈出”了伤残后的“第一步”! 就这样,她一步一步地练习,摔倒了,攀着凳子爬起来,再练!她清楚地记得,第一天晚上,她花了一个多小时,艰难地挪了15步,却重重地摔了7跤。一天,两天,5个月过去了,许月华抓握板凳的双掌一层层血泡变成了厚茧,瘦弱的胳膊变得粗壮有力,“走路”的技巧越来越熟练。看着她能撑着板凳自如地“行走”,院领导被这个倔强的女子感动了,同意给她分派工作。从此,本是福利院供养对象的许月华,奇迹般地成了院里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编外保育员,她也就这样成了福利院孩子们的“板凳妈妈”。 自从学会“走路”, 有了“工作”,许月华说不出有多快乐,她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倾注在福利院的孩子们身上。被送进福利院的孩子,有不少是先天残疾或缺陷,但许月华把他们一个个都看成自己的心肝宝贝,对他们爱护有加。她就开始奔忙于福利院幼儿园的各个房间。撑着小板凳,为孩子们缝补浆洗、纳鞋底、喂食端尿。许月华的小板凳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音,在福利院孤儿心中如同天籁,每当这声音传来,孩子们就会远远地呼唤“许妈妈,许妈妈!” 由于院里收养的孤残婴幼儿不断增多,许月华抚育的“儿女”也越来越多,最多时同时带着15个。她让孩子们都睡在自己的床上,床铺太窄,就不断加宽,最后加宽到了5米。她为孩子们喂奶粉、换尿布,陪他们玩,逗他们笑。除了没有生育他们之外,凡是一名母亲该做的事,她都做到了。 胜利是“板凳妈妈”的第一个“孩子”。许月华清楚记得,福利院当年从拖拉机轮子底下捡回了这个差点被轧死的弃婴,“她患有先天性唇腭裂,没有上嘴唇,口腔与鼻孔相通,喂饭喂水极其困难,稍不留心就会呛坏。”许月华说。一调羹接一调羹喂着乳汁、药水,一通宵又一通宵守护在胜利身旁……终于,在许月华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胜利的唇腭裂终于愈合,长成了漂亮的姑娘,现在已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一年夏天,孤儿社湘秋腹泻疼痛,哭闹不止。许月华主动撑着板凳“走”到医院来护理。她将湘秋抱在手里打吊针,搂在怀里过夜,每天十几次地为湘秋换洗弄脏的衣服。医院几次下达病危通知,许月华一次次地哭求医生不要放弃治疗。整整107天,硬是配合医生将湘秋从死神手里拽了回来。 孤儿方进的头上长了一个大脓包,流血流脓,恶臭难闻,打针吃药也不见好转。许月华在一位老中医的指点下,采回草药,每天早晨为方进清洗伤口,又把苦涩的草药嚼碎后敷上,连续一个多月过去,终于把他的病“嚼”好了。 除了悉心地护理孩子,许月华还在附近的棉纱厂揽回了为纱手套绞边的业余活,每绞10双手套赚1角7分钱,从清晨到深夜,只要孩子们不闹不哭了,她就不停地绞,把赚的钱一分一角地攒下来,连同自己每个月的几元钱补贴一起,都买回了毛线,为孩子们编织毛衣毛裤。这么多年来,她为孩子们织了800多件毛衣毛裤,能装满一卡车。 福利院离医院较远,孩子就医十分不便,许月华四处学习病症疗法,还自己买了一支体温表。许月华的抽屉里,塞满了白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止泻的、退烧的、止痛的,应有尽有。通过日常积累,许月华渐渐成了福利院的治病“专家”。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许月华把自己的”家”都搬进了幼儿园。福利院的小孩大多有各种残缺,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可怕,而许月华却坚持和他们睡一床,因为“照顾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