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袁隆平-我有一个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我有一个禾下乘凉梦日前,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榜上有名。从田野重重稻浪中走来的袁隆平,是一代科学大师,也是一座精神富矿。他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与道德操守、事业追求与社会责任、祖国情结与世界胸怀完美结合的风范,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袁隆平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的充分肯定和国际社会的由衷赞誉,先后获得10多项国际大奖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
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说自己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深受杂交稻惠泽的中国农民,用生动而朴实的语言称颂袁隆平为 “米菩萨”、“米财神”;在印度尼西亚农村的庆丰收典礼上,成千上万的农民们手捧金色的稻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灿烂笑容,在此起彼伏的稻浪中齐声高呼:“中国人万岁!”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早在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由衷地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就在新中国成立同年,袁隆平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后调整并入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讲授俄语、植物、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课程。在安江农校长达18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就决心从农作物品种改良入手,探索科技兴农之路,与饥饿和灾荒抗争。
然而,从传统理论讲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爱思索的袁隆平把眼光从教科书移到了田间。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袁隆平失望了,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但也惊喜地发现自然界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水稻和其他异花授粉作物一样,具有杂交优势。于是,他跳出水稻“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开始了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1964年7月的一天,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在水稻开花的时,赤日炎炎之下,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田间辛勤研究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他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几年的心血被毁。袁隆平忍着悲愤,在一口废井里找到5株秧苗后,才算松了一口气。他就二话没说继续坚持试验。
然而6年过去了,他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不育系。苦苦思索的袁隆平决定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1970年11月,他终于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花败育株,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袁隆平欣喜若狂,因为这使杂交水稻的培育找到了突破口。
袁隆平将金子般珍贵的“野败”材料迅速分发到全国30多个科研单位,进行协作攻关,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以扩大选择概率。到1975年,随着杂交水稻各种难关的相继攻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从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也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禾下乘凉的梦想
在水稻育种科学领域已成为巨人的袁隆平,一直有个在稻穗下乘凉的梦想,就是水稻长的比高粱还高,比扫帚还长,籽粒比花生还大。
杂交水稻虽然大幅度增产,可袁隆平发现还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就又开始了新的攻关。这时,朋友劝他说:“你已成了著名科学家,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他认为,搞科研如同跳高,新的高度你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