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本质及高校体育教学.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体育本质及高校体育教学

论体育本质及高校体育教学随着人们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领域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革。学校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新世纪“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由于体育的本质随着时代及人们对社会认识的不断发展,又不断改变着自身的内涵和外延,高校体育教学也将遵循这一变化。 一、体育的本质内容 体育的本质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国民体质为目的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现象。体育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现象中的国民群体,是一种普及化的社会行为与现象,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体质强弱与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增进人民的健康。 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时间里,有没有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从高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文化教育、终身教育等几方面分析,体育教育的多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造成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滞后正是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1.健康教育功能不足。从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注重体育教学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选用体育课程内容时应考虑的首要因素。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2.文化教育功能缺失。从体育教育的内涵分析,体育文化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传递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忽视、甚至排斥体育文化教育的体育教学无论从教育或学习的意义讲都是不完整的。缺少文化教育的体育教育不仅不能使学生对体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认识,相反加大了他们步入体育理论和实践的误区的可能性。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对体育文化教育的关注是不够的,据粗略统计,普通高校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有意识将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纳入课程内容体系的学校数量不足三成。 (二)造成这种弊端的原因 1.教学目标设置运动智能。首先,侧重于考试,每年都设置“达标”考试,每节课都以提高“达标”成绩为主要目标;其次,以学生能否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其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以教学大纲为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标准和要求,往往只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略体育文化和保健常识的教学。所学内容、形式单调,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不灵活,忽视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学校体育强调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强制性的让学生掌握技能,忽视学生创造性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4.体育教学评价片面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仅重视技术评价和结果评价,而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认可和鼓励,从而弱化了激励作用,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人本中心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一项内容、一个环节,它决不仅仅是动作技术的学习,而是通过运动技术学习而达到学生身心完善发展。所以,高校体育教育要以人为中心,而不能以运动为中心,每个学生具有各自的存在模式,对于体育的感受不尽相同。为此,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自觉的主体性,在运动中体验人的价值。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体育本质作如下断定:体育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创建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存在于每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之中,随着人类社会中需求的改变而调整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改造着自身的功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符合体育的本质内容,体育课程的内容以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 参考文献: [1] 张细谦.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J].体育与科学.2007(02). [2] 任秀红,杨晓景.浅析体育的本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3] 田菁,杨金田,贾文彤,等.体育本质实践论[J].体育学刊.2007(01). [4] 陈琦,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2006(02).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