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助磨剂对掺粉煤灰复合硅酸盐水泥性能的影响
1、试验目的
粉煤灰中含有较多的玻璃微珠、海绵状的玻璃体及少量的碳粒。玻璃体含量越多,粉煤灰的活性越好。早期活性是以物理活性(颗粒效应、微集料效应等)为主。经过3个月或更长时间,粉煤灰的火山灰化学活性才能逐渐表现出来,并赋予其良好的性能(后期强度高、抗渗性能好、耐磨等)。经过大量试验研究得出最常用的粉煤灰活性激发方法有细磨和化学激发。
通过细磨可粉碎粗大多孔的玻璃体,提高颗粒比表面积,破坏玻璃体表坚固的保护膜,使反应接触面、活化分子增加,改善了表面特性,提高了粉煤灰的物理活性。综合生产成本和实用效果,粉煤灰的细磨比表面积控制在500~550m2/kg为最佳。
化学激发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破坏玻璃体的网格状结构,粉煤灰火山灰活性的主要来湖泊是铝硅质玻璃体,一般情况下粉煤灰玻璃体的聚合度高,低聚合物的含量很少,活性不易发挥。因此,在磨细到一定程度时,想进一步提高粉煤灰的活性,只有破坏粉煤灰中的≡Si-O-Si≡和≡Si-O≡A1≡网络构成的保护层,使内部可溶性SiO2、Al2O3的活性释放,使高聚合度的玻璃体解取成单体或双聚体等活性物,才能促进玻璃体的进一步水化。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效果可能会更佳。
我公司以粉煤灰为主要混合材生产复合硅酸盐水泥,原来对粉煤灰的活性激发,仅仅限于物理作用,即细磨至一定的比表面积,观察粉煤灰的活性和在水泥中的掺入量。但经过几年来的使用,发现制约粉煤灰在水泥中使用的瓶颈问题主要是早期强度偏低,标准稠度用水量大,施工中模板周转慢。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粉煤灰的活性,我们进行了掺加各种助磨剂的试验,现介绍如下。
2、各种助磨剂的助磨效果试验
2.1? 试验材料
1)P·52.5级铜陵海螺水泥,化学成分见表1。
2)温州发电厂粉煤灰原灰:比表面积297m2/kg,80μm筛余15.8%,密度为2.00g/cm3。
3)大磨粉煤灰成品灰:比表面积为508m3/kg,密度为2.24g/cm3。80μm筛余几乎为0,45μm筛余7.78%.化学成分见表1。
名称 Loss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SO3 fCao ∑ P·Ⅱ52.5
水泥 2.42 20.93 4.55 3.47 64.34 1.25 2.14 0.55 99.65 粉煤灰 2.86 50.85 30.53 7.86 2.86 1.21 0.35 0.32 96.84 ?
4)外购水泥助磨剂:
A类是利用工业废液加入一定量的三乙醇胺,以矿渣和粉煤灰作载体配制而成的固体复合外加剂。工业废液中含有的主要离子及基团为Na+、RCOO-、SO2-。
B类的成分主要是经过磁化的表面活性剂和一些极性强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复合外加剂,以矿渣作载体的固体混合物。
C类为液体外加剂,主要成分为醇胺类有机物。
2.2? 试验方法
在原灰中分别加入A、B、C1和C2助磨剂,各助磨剂的掺量是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水泥中使用量换算而得。在小磨内分别粉磨15min,粉磨效果见表2。
灰编号 助磨剂 比表面积
/(m2/kg) 种类 掺量% H-0 空白样 ? 522 H-1 A 1.0 545 H-2 B 1.0 553 H-3 C1 0.05 530 H-4 C2 0.05 535 ?
2.3? 试验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B类助磨剂的助磨效果最好,比表面积比空白样提高了5.9%,A类次之,比空白样提高了4.4%,C类助磨效果不明显。
3、各种助磨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试验
3.1? 试验方法
用分别添加A、B、C1、C2助磨剂的灰和P·52.5级海螺水泥配制复合水泥,粉煤灰掺量均为40%,所配制的复合水泥性能见表3,不同种类助磨剂对水泥强度影响如图1所示。
表3? 各种助磨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编号 所用灰号 助磨剂种类 粉煤灰掺量% 标准稠度用水量% 凝结时间
/(h:min) 3d强度
/MPa 28d强度
/Mpa 初凝 终凝 抗折 抗压 抗折 抗压 P·Ⅱ 纯水泥 ? ? 27.8 116 166 6.9 31.9 9.8 62.5 A0 H-0 0 40 32.4 245 285 3.8 17.5 7.3 38.4 A1 H-1 A 40 31.8 221 260 4.8 22.9 8.0 42.8 A2 H-2 B 40 32.1 225 262 5.1 23.2 8.1 43.0 A3 H-3 C1 40 32.0 220 276 4.2 18.4 7.4 41.8 A4 H-4 C2 40 32.2 226 269 4.1 18.3 7.3 40.5 ?
3.2? 试验结果分析
由表3可知,B类助磨剂增强效果最明显,其中3d抗压强度比空白样提高了5.7Mpa,28d抗压强度提高了4.6Mp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什邡市冰川镇教育党支部2011年度工作总结.doc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默克手册17版.doc
- 从提高助燃风温度角度探讨玻璃窑炉节能问题.doc
- 介绍FR4材料和G10材料性能及区别.doc
- 仓鼠饲养手册精选`.doc
- 仔猪日粮纤维营养及其应用.doc
- 人教英语必修四Unit2Workingtheland教学设计`.doc
- 从水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态看表面张力.doc
- 从麋鹿返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doc
- 仔猪营养的研究进展.doc
- TZSM-校史馆展览展示工程服务规范及编制说明.pdf
- TSEEPLA-生态环境标准实施评估指南及编制说明.pdf
- 化妆品中羟吡啶酮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编制说明.pdf
- QJKL023-2020 佳木斯市恺乐农药有限公司企业标准240gpL乳氟禾草灵乳油.pdf
- QHTY031-2020 过氧化氢分解仪.pdf
- TGLAC-基于北斗的智能网联车载设备技术要求及编制说明.pdf
- QALKS0001-2020 新能源车用机械式变速器总成台架试验标准.pdf
- TSSM-基于计量方法学的碳排放核算指南 铝冶炼企业及编制说明.pdf
- 产品碳足迹评价规范 污泥干化焚烧系统集成装备及编制说明.pdf
- DBS333018-2024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藕粉生产卫生规范.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