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
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
摘要 自伤行为是指故意在自己身上造成伤害,该行为问题存在于多类儿童身上,极大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对教师有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挑战。从积极行为支持的角度来看,学生课堂自伤行为具有三大功能:正强化、负强化、感觉刺激或感觉调整功能。文章在对自伤行为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干预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口语提示,培养沟通技能;区别强化,培养合适替代行为等干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积极行为支持 自伤行为 功能分析 干预策略
分类号
1 引言
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简称PBS),主要强调根据行为特定功能,通过系统地改变影响行为发生的环境和前奏事件、行为结果等各种因素,并依据儿童的需要和现有能力来选择干预策略,同时培养儿童使用合适的替代性行为,来达到减少或消退问题行为(现多提“挑战性行为challenging behavior”)、增加适宜行为的目的[1-2]。近二十多年来,积极行为支持广泛应用于学生挑战性行为的干预研究,结果均证实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技术[3]。
自伤行为(self injurious behavior)是学生挑战性行为的一种,是指故意在自己身上造成伤害。该行为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导致学生在常规、社交方面等方面存在困难,从而限制了其更多的学习机会[4]。国外针对学生自伤行为研究甚多,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很少,尤其是课堂上学生自伤行为的研究。因此,笔者希望能结合积极行为支持的理念与技术,对学生的自伤行为进行较为系统探讨,以期能够为一线教师在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2 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表现形式
在临床心理学上,自伤行为属于本能行为障碍的亚类型,具有该行为障碍的个体会故意在自己身上造成损伤,损伤部位可以自己达到,且多为机械伤,方向一致,范围集中[5]。研究发现,自伤行为多存在于以下几类儿童身上:智力障碍儿童(主要包括唐氏综合征儿童)[6-7]、李奇来亨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儿童、德兰奇综合征(De-Lang syndrome)儿童[8]、精神分裂症儿童、自闭症儿童和雷氏综合征(Rett s syndrome)儿童等发展性障碍儿童[9]。
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伤行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综合相关文献资料[10],笔者将课堂中常见的自伤行为归为以下六类:(1)撞击,如撞头,用头敲打桌椅或教室墙壁。(2)自打,如用手或手握文具盒等击打自己的头、脸、胸部、四肢或身体其它部分。(3)咬、吸吮身体部分,如咬嘴唇、手指头、手臂、肩膀或吸吮身体部分等。(4)抓、拔、扭、挤、抠、搓、刺、挖、拉、扯身体部位,如抓头发、挤眼珠、抠手、刺身体部位等。(5)吞吐空气,如不断吞气、过度换气、长时间屏住呼吸等。(6)故意不躲避危险,如在教室闭眼转圈、来回奔跑、跳跃等。国外研究者(Favazza和 Rosenthal,1993年)以自伤行为的临床病理表现将其分为三大类:一为严重自伤行为,个体会突然出现异常的自伤行为,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如挖眼,此类自伤最常出现在精神分裂症儿童身上。二为刻板性的自伤行为,个体会出现固定且有规律的自伤表现,例如经常会出现撞头、自行诱发呕吐等,此类自伤最常出现在隔离式机构中的重度智障儿童或自闭症儿童身上。三为表浅性或中度的自伤行为,此类行为大多被视为病态的自救行为,个体籍以短暂地解除心理冲突和身体被控制的感觉,此类行为较多出现在智障儿童身上[11]。
国内研究者(万蓓,2007年)通过问卷调查,对获得的上海市503份学生的有效资料分析发现:自伤行为之“打自己”有35例;自伤行为之“咬自己”有29例;自伤行为之“冲撞物体”有24例;而与自伤行为紧密联系的“发怒行为”有76例,“玩弄手指”有60例,“摇晃身体”有47例,“多动行为”有62例[12]。
3 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功能分析
自伤行为产生的确切原因尚未定论,争议较大。从以往研究报告来看,我们可以把学生自伤行为产生原因分成易感因素、促发因素、维持因素。易感因素表示具有产生某种行为问题和障碍的倾向及可能性的大小。自伤行为产生的易感因素有:基因缺陷,如唐氏综合征儿童染色体异常;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严重问题或长期处在隔离的机构中抚养等。促发因素引发行为问题并使行为问题显著恶化,如物理环境太拥挤、太杂乱、刺激太多或太少太热等个体觉得不舒服[13])。积极行为支持认为这些观点会使得行为干预过于消极,不利于儿童行为的长期良性改变,积极的干预应该针对行为的功能,在功能性评估的基础上设计干预策略。因此,通过功能性评估分析我们会发现,课堂上学生的自伤行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正强化的功能、负强化的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品管圈在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注射胰岛素正确率中应用`.doc
- 园路工程施工方法.doc
- 围堰施工和设计方案.doc
- 固体催化剂表面酸碱性测定.doc
- 固体物理学课程综述.doc
- 固体物理04年试卷.doc
- 国内殡葬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oc
- 国内外康复医学有关热点问题.doc
-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doc
- 国家973项目-抗体抗原分子识别结构基础和功能研究.doc
- 中美网络社交媒体中不礼貌话语的对比研究--以微博和推特为例.pdf
- 中西大规模英语考试阅读语篇的文化呈现研究.pdf
- 中国财产税税负归宿研究--来自车船税的证据.pdf
- 互联网平台经营者API封禁行为反垄断规制研究.pdf
- 俄--英--汉三语学习者汉语动词语义通达模式研究.pdf
- 中美科技企业社交媒体印象管理话语策略对比研究.pdf
- 中国股票期权市场的方差风险溢价与收益率预测研究.pdf
- 交际理论视角下信息重组策略的应用--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2023”交传实践为例.pdf
-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pdf
- 企业ESG表现能否影响股票流动性?--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