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中医伦理学源流概括及影响简述.doc
探究中医伦理学源流概括及影响简述
一门学科得以产生与发展都是在大量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且传承不息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医学。中医学的临床工作运用望闻问切为诊断核心,施以理法方药为治疗核心,遵循以人为本之仁心仁术为医德核心; 具备自成体系的基本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中西文化愈加激烈的碰撞,我们不能固步自封,随着《医学伦理学》的迅速发展,我们中医要走向世界,必须确立符合自身特色的伦理学体系。而在现代伦理学语境之下,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医务人员的从业时应该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从理论层次分析可知医德是基本伦理观念在医学职业生涯中的具体表现。因而中医伦理学架构的建设是基于中医医德史研究的完善,中医伦理学的发展是中医医德史的拓展与升华; 两者相互交融与促进而能自成学科体系。
1 中医伦理史概况
中国医学无论是从考古角度,还是从人文神话传说角度,都可以佐证其起源于原始社会时代。技术的发明必将伴随有思想的指导,因而中国医学伦理学思想也应当起源于原始社会。及至进入有人文先祖的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适应搏斗过程更加促进了人类自身对健康的追求,进而促进了医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如《淮南子修务训》载: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记叙了作为中医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崇高的奉献精神与自我牺牲精神,当是中医伦理规范的肇始端。而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曲礼》载: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在这系列关于先祖们与疾病相斗争中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医乃仁术的伦理学思想的原始端倪,也反映了先祖们为解除黎民百姓患病之痛苦不惜牺牲自我的高尚品德,又因神农氏、伏羲氏等均是我们中医学的始祖,他们在实践中践行的这一系列事实写照当是其思想的具体反映,这些思想实可视为中医伦理学思想的萌芽。
三坟以降,中医学理论体系渐成。《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医德也有较为详细论述。《素问著至教论》载: 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提出合格的医师必须德才兼备,须怀诲人不倦之心,积极践行健康科普以教众庶,亦不疑殆,这是真实要求的写照; 《素问五脏别论》载: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指出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也标志者医术与巫术在此分道扬镳,为唯物主义的中医学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素问疏五过论》主要阐述医者治病之5 种过失,与其姊妹篇《素问征四失论》交相辉映,组成极具分量的先秦时期医德基本形成佐证,《素问征四失论》载:
所以不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内外相失,故时疑殆。这明确阐述了医疗差错的产生与思想水平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出现,直至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为正统统治思想后,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也并深刻地影响着传统医学的伦理观,由此形成了传统医学主流的儒医之潮,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宋代著名政治家所提出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一说。
司马迁在遍访三山五岳之广博见识基础上慨叹: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 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既卓有远见地预见了医患纠纷的频繁发生,也睿智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对于今天的医疗环境建设仍极具指导性作用。司马氏虽不业医,但以他伟大思想家的深邃眼光及文人的笔调精当总结,垂范后世,备受后世医家推崇;后世与之相关论述均未脱离其巢窠。
药王孙思邈承前启后,不仅临床水平很高,且其极其重视医德建设,在其代表作《千金方》开篇即写下大医精诚篇与大医习业篇,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训诫后人专业学习时切忌骄躁虚浮,面对病人无论华夷愚智长幼妍媸,均应普同一等,临证之时应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谨慎小心,以免伤害病人,也由是可知药王的医学伦理思想深深打下了仁义思想的烙印,这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医伦理学思想最具特色的体现,并且一直贯穿中国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至明代医学家陈实功提出的医家五戒十要,把从医者的道德修养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临床医师待患处事画出来明确的准绳,影响较为深远。而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在博览古今医藉、遍访深山老林之草木介虫鱼鸟兽的基础之上,刻苦钻研,留心观察,写成百科全书式的《本草纲目》,为后世医家以身作则留下凡与医学相关之事均当亲力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