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备课资料.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备课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备课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 周明学 2012、6、10 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 1、背景: (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 (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 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售售“玉米的故乡”玉米利用总的情况是在工业发达国家用作饲料的比例大,而在发展中国家用作口粮的比例大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能源紧张,使国加快了寻找除石油和煤等传统能源以外的新能源的步伐。目前,科学家已成功从玉米里提取加工出燃料乙醇,并在将实际中投入使用。乙醇俗称酒精专家认为,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不仅可稳定玉米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减少原油进口量、降低汽车排放污染。对缓解石油资源短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58年的苏联,吃饭是不要钱的,食堂里面包都摆在那里,任你挑选;苏联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去医院看病不仅不要钱,连伙食费都是医院供应的。疗养所是遍布全国的,每个人都有休养的机会。文化生活是比较丰富的。有歌剧、戏剧、芭蕾舞。苏联经济光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比较好,但到了七八十年代(勃列日涅夫)就停滞了。第二个是人民心态放松了很多,以前克格勃控制得很厉害,现在大家敢讲讲话了。”(《东方早报》?) (2)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河 本部分参考孙曙光老师《解体之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俄罗斯》: 赫鲁晓夫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例改革,其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后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 赫鲁晓夫敢于公开批判斯大林、推翻冤假错案、进行思想“解冻”的做法对我国彻底否定“文革”,正确评价毛泽东,平反冤假错案、掀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赫鲁晓夫改革开放命题提出的伟大创举激励着我们,促使我们正式提出改革开放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科学界定,赫鲁晓夫改革开放以农业为突破口的选择,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率先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赫鲁晓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限性促使我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实践,也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他为数百万被镇压和下狱的人平反昭雪,他拨乱反正废除所谓“政治犯”,苏联知识分子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这件事是难能可贵的。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斯大林的遗体被从列宁墓中迁出,埋葬在附近的克里姆林宫墙边。这件事难能可贵。 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并且列为全世界共产党领导的共同宗旨,这件事十分难得而可贵。毛泽东表面上同意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但是私下却认为个人崇拜本身就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从而对反对个人崇拜产生了明显的疑虑和倒退,甚至担心赫鲁晓夫的野心家在他身后重演反斯大林的闹剧。以后他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批评后就十分惊异地提出了“防止赫鲁晓夫那样的野心家阴谋家篡夺党和国家领导权”这样一个问题,从而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准备了条件。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的局势。1956年2月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对外政策方面的观点,其新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三和路线”。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对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一致性并谋求美国的认可;对亚非拉地区则加紧渗透扩张,鼓吹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以便把这些国家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谋求实现苏美合作主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