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台湾解严后海洋文学的文化翻译 从王家祥、夏曼蓝.doc

台湾解严后海洋文学的文化翻译 从王家祥、夏曼蓝.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解严后海洋文学的文化翻译 从王家祥、夏曼蓝

投稿海洋与跨界活动之文化研究 台湾解严后海洋文学的文化翻译: 从王家祥、夏曼蓝波安、到廖鸿基的海陆对话 有关描写海洋的文学自古就有。i 然,华文史上的书写大多反映陆上文人观海,或以描写海中景象作为抒发文人陆地生活的情怀。换言之,乃以陆地为中心思维的创作。一直要到清朝终於在权衡当时东南边沿海的局势,派兵打败当时雄踞台湾的明郑王朝,并将其纳入版图,陆续派遣官吏渡海来台治理后,才开始有以渡海或航海经验的书写,也因此古典的台湾海洋文学呈现出有别於中国历代的海洋书写李知灏 2009:48。张高评2008:1 就曾以 ,分析明末清初 「海洋文学为海洋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 《全台诗》《全台赋》中描写海洋性格的诗词。不过,这个阶段的海洋书写基本上并未脱离以海洋描写人之性格、命运之无常等的隐喻或作为文本的背景。正如吴旻旻2005:118所言,只能 。要到 90 年代后,由於廖鸿基的自然写作与鲸豚文算是「扮演空间场景及意象的角色」学,以及夏曼蓝波安Syman Rapongan 在兰屿书写原住民达悟族才有所突破。因此,林政华2007:107认为台湾的「海洋文学」作为一新的文类应是到 1997 年才确立。 不过,所谓「海洋文学」的定义及涵盖范围仍众说纷纭。有主张是呈现「海洋文化」 「以海洋为主题」的书写廖鸿基 1994:3、生态环保的「自然写作」简义明 1998:2、黄腾德:2000:47、具有「内在的海洋哲学思维」 朱学恕 2000:14或「海洋的现象、精神、文化以及人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东年 2005:191等。而根据杨政源2005:157的定义: 所谓海洋文学,是以自然海洋、海岸滨海陆地 的环境及在其上所生成的人文活动 为主题,并有明显海洋意识的文学作品。可看出杨氏主要是以「海洋意识」筛选海洋文学。虽然他并未明确地解释何谓「海洋意 ,但显然受到叶石涛1993「以台湾为中心」或以「台湾意识」定义台湾文学观点的识」影响,杨氏所谓的「海洋意识」当指的是企图将原有仅以陆地为中心思考的文学转以海洋为核心的思维模式。原有陆地思维应如萧义玲2002:176所言,乃「在於台湾人长期被大陆国家观念所限制,在意识上完全忽略了海洋与台湾的关系,故将台湾『路封』於岛上的经验中」,而主张海洋文学的发展有助於开拓目前文学的视野及深度。因此,就杨政源2008:38以「海洋意识」取舍而言,虽然杨鸿烈的《海洋文学》1997是第一本以「海洋文学」公诸同好的选集,但由於该书并不具有「海洋意识」,因此不能算是真正的海洋文学,而只能当作参考文献。他认为解严以前覃子豪的《海洋诗抄》1953应是第一位把视角深向海洋的作家,并主张早在朱学恕的《三叶螺线诗集》1962即具有浓厚的海洋意识,而有别於前人认为解严前并无真正具有海洋文学风格的看法。从解严后的多元文学中,他略述不同文类的代表作品,例如汪启疆以海洋和爱情为主题的诗 「海洋作集《海上狩猎的季节》1995、许悔之的诗集《当一只鲸鱼渴望海洋》1997、家」廖鸿基的散文集《讨海人》1996 、「海洋文学先躯」东年的小说《失踪的太平洋 1投稿海洋与跨界活动之文化研究三号》1998和「海底独夫」的原住民作家夏曼蓝波安的《海浪的记忆》2002。其中以廖鸿基的「鲸豚文学」和蓝波安的「海洋记忆」最具影响力,而王家祥的小说《海中鬼影:鳃人》1999 则最受瞩目。 然,杨氏以「海洋意识」为取舍,似乎有看见海却看不见陆地、顾此失彼之嫌。不若吴旻旻2005:117提出应以「海/岸」双向的对话、包括不同面向的海洋书写来得周延、具有辨证的空间。ii吴氏指出海洋文学不应局限於以海作为背景或得有讨海、远洋经验的书写,也不应只重知性的自然写作或生态的环保论述,而应是能以文字的美学、想像的空间与蕴藏「海与岸」象徵层面上共生共存、内蕴耐人寻味的哲思为取舍。她以阐述夏曼蓝波安、廖鸿基以及杨牧等人的海洋书写为例,提出海洋文学必备的四个要素:一、表达海洋经验与精神的内涵,二、书写位置的省思,三、深化海洋的想像性,四、捕捉海岸独特的风情142-143。换言之,若说杨政源海洋文学的定义反转了既有以陆地为中心思维的书写,吴旻旻则解构了海/陆二元对立的思维,主张以多元并置、具有想像与哲思的美学来定义。就吴氏而言,有别於美国现代的海洋文学中强调人类不屈不挠地与自然搏斗、企图征服海洋,台湾海洋文学中的「海洋精神」指的是承传自古代道家《庄子齐物篇》所提出的「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进而能培养出对大自然保持「谦虚」的态度134-5。虽然她以道家思想来诠释海洋精神颇为中肯,但美国 70 年代以降的海洋生态书写其实已跳脱原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融进东方道家认为人与万物习习相关的思维Glotfelty amp Fromm 1996。因此综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