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
第四单元 电化学基础
第三节 电解池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电解池: 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1)外加直流电源
(2)两个电极:
接电源正极的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接电源负极的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3)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
(4)闭合电路
电解:
构成条件:
活动与探究
现象:
阳极:有气泡,有刺激性气味,并能使 湿润的KI-淀 粉试纸变蓝(Cl2)
阴极:碳棒上有一层红色的铜析出
活动与探究
通电前: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情况
阳离子:H+、Cu2+
阴离子:OH-、Cl- 做无规则运动
通电后:(必须直流电) 离子做定向移动
(1)确定电极名称: (与电极材料无关)
阳极(接电源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接电源负极) ,发生还原反应
阳离子:Cu2+H+ 阴离子:Cl-OH-
(2)判断离子的放电顺序:
(3)判断电极产物并书写电极反应:
阳极: 2Cl--2e- =Cl2↑氧化反应
阴极:Cu2++2e- =Cu 还原反应
(4)分析电解质溶液的变化情况:
氯化铜溶液浓度降低
①活性材料作电极时:电极材料失去电子,被溶解
②用惰性电极(Pt、Au、石墨、钛等)时:溶液中阴离子的放电顺序是:
S 2-SO32-I -Br -Cl -OH -NO3 -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
Ag+Fe3+Cu2+H+Pb2+Sn2+Fe2+Zn2+(H+) Al3+Mg2+Na+Ca+K+
无论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都不参与电极反应,发生反应的是溶液中的阳离子。
阳离子在阴极上放电顺序是:
阳极:
阴极:
阴离子失去电子而阳离子得到电子的过程叫放电。
原电池与电解池比较
原电池
电解池
一个概念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两个电极
负极
较活泼金属—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阳极
与电源正极相连—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
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阴极
与电源负极相连—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三个流向
电子
负极→外电路→正极
电流
正极→外电路→负极
离子
阳离子→正极,阴离子→负极
阳离子→阴极,阴离子→阳极
四个条件
①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闭合电路
④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闭合电路
④外加直流电源
相同点
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分析电解反应的一般思路:
明确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根据阳极氧化、阴极还原分析得出产物
判断阳极材料及阴阳两极附近离子种类及离子放电顺序
先电离
后电解
16
电解池电极的判断方法
1.根据定义: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为阳极,
负极相连的为阴极
2.根据反应类型:发生氧化反应的为阳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为阴极
3.根据阴阳离子的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4.根据电极质量判断:电极质量减轻一定是阳极,电极质量增加一定是阴极
5.根据电极产物:电极上析出Cl2或O2一定是阳极,电极上产生H2一定是阴极
三、电解规律(用惰性电极电解时)
⑴、电解含氧酸、强碱溶液、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溶液时,如电解H2SO4、HNO3、NaOH、Na2SO4等溶液
电解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若要恢复
原来的浓度,只需加入一定量的 即可。
实质:电解水
例如:电解Na2SO4溶液
增大
水
⑵、电解无氧酸溶液(氢氟酸除外)、不活泼金属的
无氧酸盐溶液,如电解盐酸、CuCl2溶液等
电解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若要恢复
原来的组成和浓度,需加入一定量的 (通入一
定量的HCl气体)
阳极: 2Cl -- 2e-=Cl2↑
阴极: 2H+ +2e-= H2 ↑
电解盐酸
实质:电解质本身被电解
减小
溶质
⑶、电解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时,电解质和水都
有一部分被电解,如电解CuSO4溶液、AgNO3溶液
等。
阳极 : 4OH--4e-=2H2O +O2↑
阴极: 2Cu2+ +4e-=2Cu
电解后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若要恢
复原来的组成和浓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