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郭艺玲).doc

2012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郭艺玲).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郭艺玲)

2012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4、学会写观察日记,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自读自悟,读懂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课文范读录音,学生收集有关苏轼、陆游的资料。 双基训练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背诵积累。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吟诵《望庐山瀑布》导入 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二、研读《题西林壁》 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诵诗文,悟诗情。 三、学习课文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学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3、全班交流: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改成:你们能用手中的笔画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小结: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让学生发挥想象) 7、指导书写“缘”字: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诵诗文,悟诗情 1、多诵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2、悟诗情。 师:①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②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③举例说说“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结合《画杨桃》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删除一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变幻莫测) 不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