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五章 客家文化区.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客家文化区

第五章 客家文化区 第一节 客家文化概论 第二节 客家文化景观 第一节 客家文化概论 一、客家源流 二、客家民系与民性 三、客家妇女 四、范围与分区 一、客家源流 1、客家研究的历史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客家研究始于一些对客家民系的不实乃至污辱性的看法。1851年至1933年间,有关学术界对于客家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四次大论战。 第一次交手(1851-1904)太平天国起义(1851)领导核心及基本力量是两广客家人。1856年在广东西部,客家人与广府人发生械斗,持续12年,双方死伤失散人数超过50万人。这两件事情引起了中外对客家问题的关注。其间有人把参加械斗的客民称为“客贼”,在舆论界及学术界掀起第一场风波,成为客家源流问题讨论的诱因。这期间参与论战的有林达泉《客说》、钟同和《主客源流考》、黄遵宪《梅水诗传序》等。 第二次交手(1905-1919)光绪三十一年(1905),广东顺德人黄节编《广东乡土历史》采用出自洋人手笔的《广东地舆志》材料“广东种族有曰客家、福佬族,非粤种,亦非汉种”。引起广东客家人士不满,粤境内嘉应州、惠州、潮州等地互相联络,成立“客家源流研究会”,撰文批驳谬论。其时朝野知名人士黄遵宪、丘逢甲、钟同和等都参与主事,最终促使广东提学修改书中谬误。 一、客家源流 1、客家研究的历史——四次大论战 第三次交手(1920-1930)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乌尔葛德英文版《世界地理》,内“广东”条下有”其山地多野蛮部落、退化的人民,如客家等便是”等语。客家人士为之愤然。旅沪客家人组织“客系大同会”,发行会刊,客属同乡召开大会商讨对策,推举代表出面交涉,最终迫使“商务”通告全国认错,停售书,改出新版,内容更改为“客家是中国的进步民族”。此次论战不但有客籍人士论著,也有非客籍人士研究,及外籍人士论著。 第四次交手(1930-1933)1930年,广东省建设厅出版的《建设周报》第37期刊载客家风俗文章,提及“吾粤客人,各属皆有……分大种小种二类。大种语言啁啾,不甚开化;小种则语言文化,取法本地人……”客家人深感受辱,愤然批驳,广州学、军、政各界客家人士更有上书省主席,要求予以严禁。该周报拒不认错,这更激起客家人士召开大会推举代表与当局交涉,各地客属团体、海外客属华侨也在中外媒体函电斥责。最后省主席亲自出面调解,降调周报编者并郑重致歉作结。此次交手大大推动学术界对客家问题的研究。1933年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出版,约25万字,集前人客家研究之大成,且具开创性建树。 一、客家源流 2、客家源流的研究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1933)“五次大迁移”说 晋代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后:南迁“远者已达赣省中部南部,其近者则仍淹滞于颍淮汝汉诸水间” 唐安史之乱与唐末黄巢起义:南迁“入鄱阳湖平原,溯赣江而至赣南,更折东,经石城而至闽西南如宁化等地……而颍淮汝三水留未徙的东晋移民,至是亦多渡江南下,至汀漳依王潮兄弟。这种移民亦有一部分客家先民。……此次迁移,其远者已达惠、嘉、韶等地” 两宋抗辽、金、元:南迁“由赣南闽西徙于粤东粤北” 满族入主中原、“湖广填四川”:南迁,“由粤东粤北而徙于粤省中部,及沿海地区,和四川东部和中部,以及广西苍梧柳江所属各县,台湾彰化、诸罗、凤山诸县,或自广嘉属与赣南闽南而徙于赣西和湘南、湘中” 广东西路事件与太平天国起义:由粤外迁(台港澳、海南岛、东南亚、欧美) 一、客家源流 2、客家源流的研究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1933)“五次大迁移”说——客家人是“中原衣冠旧族”“纯粹自体” 历史意义:正本清源,批驳不实之词,维护客家人的荣誉和尊严,捍卫客家人的社会地位 弊端:将“中原衣冠旧族”南迁阐释为连绵不断的迁徙过程,对历次迁徙间的数十数百年定居和混化一笔带过。 “正统思想”“种族主义的翻版”(20世纪70年代,日本中川学、周达生、台湾陈运栋)为强调客家人的汉族血统,而无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与土著融合的史实; 李默然、张溥祥《论客家的形成与民族的融合》 房学嘉《客家源流谈奥》“客家共同体在形成过程中,其主体应该是生于斯长与斯的本地人”(20世纪90年代) 二、客家民系与民性 民系一词最早见于罗香林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客家研究导论》。文称“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派,‘客家’是‘客而家焉’的意思,顾名思义,当知其非中国南部固有的民系。”民系是民族的分支,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理解。《辞海》对“民族”的解释是“(1)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2)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具有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作为民族的分支,民系具有以上共同的特征,只不过规模较民族小,在特征上相对集中,在同一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