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同报》及晚清满汉融合思想
《大同报》及晚清满汉融合思想晚清是一个政局动荡、风云变幻的时期,各种政治派别都争先恐后地利用报纸这一形式新颖、内容广泛、出版周期短、时效性较强的传播媒介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辛亥革命前后,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办报热潮。据学者的初步统计,此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报刊达七八百种之多。①《大同报》即是其中为数不多由少数民族创办的一份颇有影响的报纸。1907年6月(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创刊,为月刊,创办者是当时在日本东京留学的满族宗室恒钧等人。刊物的主要撰稿人有恒钧、乌泽声、穆都哩、佩华、隆福和荣?等。此报由东京大同报社编印,在北京发行,国内许多书店都有其经销处。“《大同报》创办后,在资产阶级立宪派中产生了极大影响,恒钧等人随即在北京创办了《大同日报》,与之遥相呼应。”②《大同报》之所以引起时人的关注当与其产生的特定环境及其宣传内容密切相关。本文拟在晚清社会变革这一大背景中对该报纸所传播的满汉融合思想进行初步探析。
一
《大同报》是晚清资产阶级立宪派宣传其政治主张的重要刊物。其办报宗旨非常明确:一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二为主张开国会以建设责任政府;三为主张满汉人民平等;四为主张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③在满汉关系问题上,《大同报》倡导的满汉融合主张既受到晚清时局发展变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与创办者即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满族知识分子所持有的政治立场密不可分。
清朝晚期,在西方列强侵略和争夺下,中国濒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这是促使《大同报》报人力挽危局,深刻认识满汉关系的重要社会原因。事实上,从19世纪80年代英、法侵略云南开始,西方列强就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甲午战争后,只过了短短几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国沿海重要港湾都树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许多重要的铁路干线的修筑权,为它们所攫取;中国的几乎全部国土被分划为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独立国、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④世乱则文辞盛,正是在清朝统治行将瓦解的形势下,开明的满族知识分子遂以报纸为武器,积极鼓吹君主立宪制度。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各民族的利益休戚相关。《大同报》的创办者之一乌泽声明确指出:“国兴则同受其福,国亡则俱蒙其祸,利害相共,祸福相倚,断无利于此而害于彼之理。”⑤他力主民族平等、融合,尤其重视满汉两族的融合,“满、汉风俗相浸染、文化相熏浴、言语相糅合、人种相混合程度较各族为高,关系较各族为切,则负救国之责任,尽国之义务,亦不得不较各族为重”⑥。
《大同报》所倡导的满汉融合思想是创办者所持有的社会改良立场在其民族观中的具体反映,其思想主要来源于早期立宪派的民族平等融合主张。著名立宪派代表人物杨度对《大同报》的影响最大。杨度(1874年~1931年),字?子,湖南湘潭人,曾留学日本。1907年,杨度创办《中国新报》,积极倡导君主立宪。在晚清民族问题上,杨度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其民族思想的核心是“五族共和”。他非常重视各民族的联合与融合,“中国之在今日世界,汉、满、蒙、回、藏之土地,不可失其一部,汉、满、蒙、回、藏之人民,不可失其一种……人民既不可变,则国民之汉、满、蒙、回、藏五族,但可合五为一,而不可分一为五”。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不仅国中久已无满、汉对待之名,亦已无蒙、回、藏之名词,但见数千年混合万种之中华民族,至彼时而更加伟大,益加发达”的目标。同时,他还指出:“一民族与一民族之别,别于文化。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⑦民族融合的关键是彼此间文化的接近。杨度的上述主张在留日学生,特别是满族宗室留日学生中影响很大。以恒钧、乌泽声为代表的《大同报》报人所宣传的满汉融合思想就是对杨度主张的“满、汉平等,蒙、回同化”的“国民统一之策”的继承与发展。
二
《大同报》的创办者是经过西学熏陶的满族知识分子,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他们深恶痛绝;对于以“排满”为重要特征的革命浪潮,他们强烈抵制。他们渴望民族振兴而又不愿失去自身的特权与利益。在晚清革命派主张“排满”、保皇派主张“排汉”这两种极端的思想宣传与动员之外,他们还强调满汉融合。概言之,《大同报》的满汉融合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密切关联的三个方面。
首先,《大同报》指出满汉之间并没有界限,满汉是同一民族,所谓“满汉至今日则成同民族异种族之国民矣”⑧。乌泽声根据日本学者高田早苗的民族要素观,从言语、政治、职业生活、教育风俗、宗教、人种等诸多方面对满汉融合为一族的观点进行了阐释。如在语言方面,“初固有所谓满语汉语之别,相习已久莫不讲同一之语言。今且满人居于粤者粤语,居于楚者楚语、鲁者鲁语,居于晋者晋语,居于何处即能操何处之土语”;从人种来看,“吾中国满汉通婚于法律上虽开禁未久,于事实上则已数百年。……是以满汉至今日已成一民族而不可分为两民族。”⑨不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