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8个文言虚词的逐一落实
全科网 【2009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 【2008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乃放纵诗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D.与刘宾客齐名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2007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梅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 再见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②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廉颇》) 3.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须据语境灵活翻译。 (一)用作动词。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 2.以为,认为。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 ②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廉颇》) 1.判断词,是。 为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二)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律读作去声)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孔雀》)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 3.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 “对”等。 ①为之奈何 (《鸿门》) ②如姬为公子泣 (《信陵》)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 ②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 4.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替”、“给”等。 ①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作“因为”“由于”。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 (三)句末语气助词(读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②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一)用作兼词。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焉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 1.用在动词之后,做第三人称,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 (二)用作代词。 ①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 2.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可译做“哪里”“怎么”。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 1.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了”“啊”。 (三)语气词。 ①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 4.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①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 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 1.表示判断语气。 (一)句末语气词。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过秦》) 3. 表肯定、感叹的语气。 也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 5.表示感叹语气。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 ②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