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题精选2
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题精选(二)
艺术部高三 徐龙显
1.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 )
2.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 )
4.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 )
( )
7.英国政府1701年9月29日宣布,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上述“违禁品”一经发现,均予没收。对其所有者和贩卖者课以二百英镑的罚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8.1945年10月19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
9.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
11.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
( )( )
A.B.C.D.
14.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蜀锦: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由此可以推断( )A.B.C.D.( )
程颐 B.C.D.( )A.B.C.D.( )A.B.C.D.( )A.B.C.D.( )A.B.C.D.( )
A.B.C.D.( )A.B.C.D.( )A.B.C.D.
材料一 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年份 华商 日商 实数 比重 实数 比重 1921 9482.2 75.9 1967.1 15.2 1931 15251.8 56.7 10851.1 40.3 1936 17294.6 44.2 19615.1 50.1 ——丁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二 1919—1933年美国农业经济各项指数表
——福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8分)
材料三 所谓国家干预经济,一般说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国家权力,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施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及影响。其表现方式可有多种类型,可以采取经济的手段,也可以采取行政的手段,甚至外交、军事等政治方面的措施以达到事先预定的目的。
——朱荫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在20世纪30年代“干预经济”的结局。(6分)
24.(24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论 史实 1517年爆发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④莱辛(1729—1781):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届高考英语语法精讲精练-非谓语动词[教师版].doc
- 2015届高考英语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五 Module 3 Adventure in Literature and the Cinema.ppt
- 2015届高考物理二轮分项测试:相互作用 共点力平衡(含答案).doc
- 2015届高考语文 近义成语精练(一)(含解析).doc
-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写作---第1编 第3讲 话题作文审题(共计37张PPT).ppt
-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14-5赏析散文形象.ppt
- 2015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 教师文档:专题七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13页) Word版含解析].doc
-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情感健康真挚.ppt
- 2015山东高考文科数学(含答案).doc
- 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7章- 人口的变化-地理-新课标-人教版.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