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就业间隔年-90后留学选择
就业间隔年:90后留学选择将“生物”进行到国外
10月21日,2012年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笔试部分最后一次考试。数学169分、语文153分,杨澄然觉得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比较满意,起码比上一次要好。”按照GRE计分规则,这两科满分皆为170分。6月,杨澄然第一次参考。成绩虽然可以申请学校,但他觉得“不太具有竞争力”,遂有二考。
生于1990年4月的杨澄然,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念大四。农历新年过完,等待他的原本是就业,或者在国内高校继续深造,但他选择了第三条路:出国留学。
出国的念头,早在3年前就萌芽了。因为中学的兴趣,高考时杨澄然报了化学专业,可入学后发现“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恰逢学校从各专业抽选尖子生,他考进了生物基地班。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句广为流传的口号,是他选择跨专业的原因之一。但几次班会下来,他觉得上当受骗了。“很多人都说生物学不好找工作。”
就业,曾被视为80后大学生头上的魔咒。跟之前考大学要改变命运不同,很多80后走进大学校门,求的是毕业后有份稳定安逸的工作。90后杨澄然也曾经为此担心过。
学校开过就业指导之类的课程。“院里一位团委的老师主讲,学校团工委也请老师开过公共课。”但师兄师姐私底下的话,显然更具有说服力,“(生物学)就业率很低”。
触动他改变的人出现了。转到生物基地班后,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同学说:“要想在生物学这条道上一直走下去,就得出去学。”这位同学的姑姑在中科院做研究员,平日里的熏染让其“看得比较明白”。
跟同学数次交流,也跟大学毕业的父母多次沟通之后,杨澄然在大一下学期就定下了目标:到国外读研究生。
青年精英派的间隔年
杨澄然是在2009年迈进大学校门的。此前一年,正是90后大学生入学元年。
是年,有调查称,中国出生于1990年后的为2.64亿人,其中在校大学生超过2000万。功利、冷漠、非主流、脑残,跟80后的娇生惯养和迷惘相比,媒体贴在90后身上的标签,更加不堪。
但这种描述,往往是模糊而刻板的。起码在杨澄然的父亲看来,儿子身上就充满了传统的自立与好学。入学时,他和爱人送杨澄然到学校。在宿舍里,爱人要帮忙铺床叠被,儿子拒绝了。“我自己能行,再伸手你就去外面待着。”话音一落,宿舍里正忙上忙下的其他家长,一脸尴尬。
大一课程学习开始后,数学课有A、B、C三个难度,大多数同学选择了难度最低的C,但杨澄然毅然选了最难的A。他觉得,进了大学也不能放松学习。结果,他的考试成绩比选C的同学还要高出一截。
学习之余,他到养老院为老人洗过澡、剪过指甲,还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孩子们学习、画画。
明确要留学后,杨澄然的备考早早拉开了架势。他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也到不少高校听过留学归国人员的讲座,他的准备充分并具有针对性。大二时,他就主动到校内国家实验室实习。大三假期,为了加强在细胞分子学方面的实验能力,他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做神经细胞发育实验。
他也曾犹豫过。同级的一位同学得到麦肯锡公司的全球实习机会后,休学一年在外面工作。另一位相识的同学,甚至已经办起了公司。“跟他们比,感觉自己好像没做过什么……”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股潮流裹胁下,90后的选择更趋于多元化。后来在父亲和老师的劝导下,杨澄然坚持了最初的念头。“即使要创业,也得等以后读完硕士或博士再考虑。”
不过,在面对一次诱人的就业机会时,杨澄然的选择极具90后的风格:经老师推荐,他可以到澳门大学读研然后任教,月薪轻松逾万元。他放弃了。“如果父母是下岗职工,那我肯定去了。”杨澄然解释说,“现在我想的是出国学东西,多增加些阅历。”
在西方,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愿立刻工作,他们希望有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于是,有人背上背包穷游世界,有人到各地打短工体验生活,还有人跑到偏远山区做志愿者。美国哈佛等名校甚至鼓励学生这么做。这就是所谓的就业间隔年。
间隔年不是逃避生活,去吃喝玩乐。这是一个退一步让自己深呼吸的机会。人生苦短,事事按部就班,岂非无趣?把自己从各种压力抽离出来,才能更好地看清生命意义。这种边走边看边体验的间隔,丰富的是生活,拓宽的是生命。
因为种种原因,这在中国尚未流行。但90后的留学选择,何尝不是一次认识自我、提升自己的间隔年呢?
折腾不后悔
相较于70后、80后,90后大学生多在衣食无忧中长大,找工作的意愿并不紧迫。而外面的世界,对他们而言充满了莫名的诱惑。
改革开放后,留学一度成为社会热潮。彼时,留学生或是背着家族移民的重任,或是打着回国后好找工作的小算盘。90后一代开始改变这种生态,他们很少有“镀金”等功利性目的。补充知识,增加阅历,开阔视野,他们心态积极而轻松。
赵雨墨(化名)留学目的更简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