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主要内容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板块构造主要内容课件.ppt

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 环 太 平 洋 火 山 带 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 1968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威尔逊 (J.T.Wilson)首先注意到大洋开合的不同发展趋势,并 归纳出一个大洋盆地顺序演化的概念,他将大洋盆地的形 成和演化划分为6个发展阶段:即胚胎期、幼年期、成年 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期(地缝合线)。 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 1968年 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 1)胚胎期 地幔物质上涌, 岩石圈被拉伸变 薄直至破裂,形 成大陆裂谷,并 伴随广泛的玄武 岩流喷发。东非 裂谷是这一阶段 的典型例证。 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 2)幼年期 岩石圈继续破 裂,大陆裂谷进 一步发展,新的 大洋诞生。红海、 亚丁湾、加利福 尼亚湾是这一阶 段的典型例证。 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 3)成年期 洋盆扩大,洋中脊 形成,出现成熟的 大洋盆地,两侧都 还未出现板块俯冲 带(消减带)。大 西洋为其典型代表。 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 4)衰退期 随着大洋不断张开,洋缘出现海沟和板块俯冲带,被动大 陆边缘转化成为活动大陆边缘,洋盆开始缩小,洋中脊偏 于一侧并逐渐消失。太平洋是这一阶段的典型实例。 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 5)终了期 随着俯冲消减作用的进行,洋盆萎缩关闭,洋盆两侧大陆 靠近,局部残留狭窄的洋盆,内部不见活动的洋中脊。现 代地中海就是古地中海萎缩后的残余海洋。 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 6)遗痕期 洋盆两侧大陆相遇碰撞,洋盆完全闭合消失,两侧大陆碰 撞导致岩层褶皱、断裂、逆掩、混杂,地面向上隆升,形 成了巍峨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就 是其代表。 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 威尔逊认为一个大洋的演化周期可以在2~3亿年内完成。 The end 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 大洋中脊顶部的地震带宽度很窄,不到20km,震中沿洋脊 轴部以及洋脊轴部之间的转换断层展布。大洋中脊轴部热 流值高,岩石圈极薄,地震震源深度也极浅。 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 震源深度大于100km的地震在洋中脊几乎没有。最大震级 不超过7级,在各类板块边界中,它的地震活动强度最弱。 快速扩张的东太平洋隆顶部,热地幔物质上涌更为强烈, 岩石圈的强度更低,其地震很少有大于5级的。 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 汇聚边界上的地震活动 汇聚型边界上的地震带宽度较大,在岛弧—海沟系从海沟 向大陆一侧,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依次出现在贝尼奥夫 带上。 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 汇聚边界上的地震活动 大陆内部板块碰撞边界的地震带宽度更大,以致难于确定 板块边界的确切位置;汇聚型边界是压性的,主压力轴近 于水平,地震活动以逆断层型为主;俯冲型边界上地震的 震源机制随俯冲深度和速度而变化,碰撞型边界上地震的 震源机制更复杂。 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 汇聚边界上的地震活动 汇聚型边界上的地震活动最强烈,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 球总量的90%以上,尤其是在俯冲边界集中的环太平洋地 震带上,有全球80%的浅震、90%的中震和几乎全部深 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总量的80%,最大震级达到 里氏8.9级。碰撞型边界是大陆上地震频度和强度最高的地 带。 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 汇聚边界上的地震活动 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 转换型边界上的地震活动 转换型边界上地震带的宽度较窄,介于离散型与俯冲型之 间。转换边界主要受剪切作用,所发生的地震的震源机制 以走滑型为主,有些转换断层兼有拉张或挤压性质;转换 型边界上的地震多属于浅震,其活动强度和频度都比离散 型边界高,但比汇聚型边界低,最大震级可达8级以上。 Plate Cocos Plate 板块边界的类型 转换型板块边界 海地地震发生在转换断层上。 North American Plate Caribbean Plate Pacific Transform Boundaries (yellow lines) Divergent Boundaries (red lines) 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 和达-贝尼奥夫带 20世纪30年代,日本地震 学家和达清夫首先发现地 震的震源深度与海沟有密 切关系。在海沟附近都是 浅源地震,离海沟较远出 现中源地震,在更远的大 陆内部则出现深源地震, 最深达720km。震源可排 列成一条从海沟向大陆方 向由浅入深的倾斜带。 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 和达-贝尼奥夫带 50年代美国地震学家贝尼奥夫(Benioff)进行了详细研究, 把环绕太平洋的深源地震带看成是一些巨大

文档评论(0)

牛X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