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清水河山洪灾害成因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安县清水河山洪灾害成因研究

秦安县清水河山洪灾害成因研究摘要 秦安县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山洪灾害、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通过对该流域地质状况、地形地貌条件和山洪—泥石流基本特征的介绍,分析了清水河山洪—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清水河;山洪—泥石流;特征;成因;甘肃秦安 中图分类号 TV1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58-02 清水河流域地处秦安县东南部,系南小河左岸的一级支流,主沟道长22.5 km,发源于清水县境内,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穿越秦安县的云山、王尹2个乡镇,于兴国镇康坡村汇入南小河,流域面积为18 020 hm2,涉及秦安县的云山、王尹、兴国3个乡镇、47个行政村。流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羽毛形状,最高点清水县周家山海拔1 717.6 m,最低点海拔1 244.5 m。流域发育大小支沟138条,均为季节性山洪沟,平时多为干沟;年平均降雨量481.7 mm左右,其中7—9月降雨量达80%以上,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沟壑密布,河床狭窄,宽窄不均匀,中上游云山段河床最宽达80 m,而下游普遍狭窄,呈漏斗状无缓冲地带,地表结构疏松。每当遭遇强度大于25 mm/h的暴雨时,降雨量大于土壤入渗强度,雨水来不及渗入到土壤深层而形成地面径流,加之山洪河道源短流急,在下游极易形成陡落、峰高、量大、历时短暂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水土流失、山洪灾害、地质灾害被称为该流域三大自然灾害,多年来灾害频繁发生,给沿岸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汛期山洪暴发直接威胁沿岸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 1 清水河山洪—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历史上清水河是一条泥石流沟,泥石流暴发时,数公里外就可以听到沟谷中巨石相互摩擦、撞击的响声,而沟道河床上皆是巨大漂石、孤石和泥石流所过之处树皮被剥的迹象。 1.1 泥石流的发育特点 清水河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区、堆积区具有较为明显的界限,历史上曾频繁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泥石流。根据沟谷内洪积物的分布特征,可以判断出不同时期的泥石流存在一定的差异。 清水河泥石流形成区面积大,地形陡峻,沟谷峡窄坡降大,为迅速汇集的大量径流与松散固体物质下泄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形、沟道条件。流通区相对较小,沟道狭窄,坡降较大,以搬运为主,蛇曲迎水段冲刷侵蚀强烈,背水段存在局部少量淤积,基本处于动态平衡。堆积区宏观上处于堆积状况——沟床在逐年抬升,但主沟道摆动造成局部强烈冲刷、缩岸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 由于区域地壳升降,沟谷下切,坡降增大,重力地质作用增强,而频繁发生的强大暴雨致使该沟的泥石流频度增大。据近40年来的资料不完全统计,冲走粮食34.2 t、大小牲畜680多头,冲毁农田逾0.22万hm2,直接财产损失上千万元,给秦安县南小河流域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2002年8月4日,清水河流域突降大雨,洪水洪峰流量达582 m3/s,洪水进入南小河,水毁堤防160 m,4家企业受损,倒塌房屋12间,冲毁农田逾157.67 hm2,南桥头大桥受损,县区部分进水造成经济损失352.63万元。泥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也造成了河道淤积。 1.2 泥石流的运移特征 根据当地村民介绍,泥石流发生时,具有较为强大的龙头,其龙头高陡宽大。其泥深往往是平均泥深的2~4倍。进入居民区,残留的泥膜高出地面1.2~1.5 m,龙头过处,树木、庄稼及轻型构筑物全部被毁;横断面上泥石流呈中间高、两侧低的特点,与沟道正中间几棵树上树皮被剥高度的形态相吻合,龙头过后,沟道内泥石流的流态呈连续性流动,但受各支沟汇流时间差的影响,连续流的流量并不稳定[3]。在流通区与堆积区的上游沟床上,分布有大量的漂石、孤石。堆积区开阔的沟床成为大量泥砂,角砾以及砾岩块石的沉积场所,但主流对沟床、沟坡底蚀、侧蚀强烈,形成局部冲刷,大量砂砾被冲出河谷顺沟道直接排入南小河。总体来看,从沟最顶部到入南小河间,沟道内松散固体物质的粒度在逐渐变强,具有明显的渐变规律[4]。 2 清水河山洪—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2.1 陡峭的地形 陡峭的地形为泥石流的形成、运动创造了动力条件。泥石流形成的地形要素主要包括泥石流沟的流域形态、流域面积、山坡坡度及沟床比降等。清水河流域沟壑密布,支离破碎,地表结构疏松,地貌相对高差达200~506 m,一般山体坡度都在35°以上,沟谷宽度一般为15~30 m,沟谷比降多为20%~40%,沟谷深切狭窄,厚层松散黄土大面积堆积[2];沟谷形态多呈扇状或树冠状,能明显地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这种以黄土梁状丘陵地貌为主的沟谷型流域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2.2 松散的固体物质 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滑坡体。清水河流域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部,有大小滑坡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