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光纤通信系统》课程的教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光纤通信系统》课程的教学

浅析《光纤通信系统》课程的教学 张新亮 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系,武汉,430074 摘要: 近年来全国很多学校新增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其中光纤通信技术大都被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很多,而且涉及的技术变化很快,讲授起来很困难。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本质的方法。以光纤通信系统容量的提高为线索,分析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光纤、光源和光探测器的发展历程,进而找出这些器件研究的共性,提高学生对日新月异光纤通信新技术的理解能力,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容量,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光探测器 Improvement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Fiber-Opt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ZHANG Xinliang Department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HUST, 43007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ystem capacity,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three main parts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optical fiber, optical transmitter and optical receiver has been concluded. This analytical method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of rapid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i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apacity, Optical fiber, Semiconductor laser, Optical detector 引言 在信息传输的各种方式中,光纤通信因巨大的传输容量潜力和低传输损耗被认为是实现超高速超大容量通信最有效的通信技术。10多年来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最高传输速率的世界记录不断更新,2001年日本NEC报道的273路复用的40Gb/s的系统[1],单纤的传输速率已达11.6Tb/s。许多新型光纤通信技术的产生,使得光纤通信系统的容量大幅度提高,这可以提高人们通信的速度,但同时却给从事光纤通信教学的老师带来了难题。如何适应光纤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和趋势,如何掌握这些新技术发展的共性是至关重要的。 光纤通信系统的容量一般可用BL积来衡量,B是传输速率,L是无中继距离。本文结合对《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实践[2],从一个最基本的光纤通信系统的三大部分——光纤、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着手,通过对系统BL积的分析,研究新型光纤、新型光源和新型光探测器的发展思路,进而找出光纤通信关键器件发展的共性。这种共性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新产生技术的正确理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光纤的发展 光纤的主要传输特性有损耗、色散和非线性。损耗是限制无中继距离L的主要因素,色散会引起光脉冲的展宽,因而对传输速率B以及无中继距离L都有限制。要实现高BL积的光纤通信系统,就需要采用低损耗、低色散系数的光纤。 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采用的是G.651光纤(多模光纤),工作在0.85(m,存在很大的模间色散和损耗系数,因而BL积限制在100Mb/s(km左右。第二代系统使用的是普通单模光纤(G.652光纤),工作在1.31(m窗口。1.31(m是单模光纤的零色散窗口,损耗系数也降低很多,因而商用的第二代系统可工作在1.7Gb/s(50km的BL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BL积,G.653光纤(色散位移光纤)得以发明,光纤的最低损耗和零色散窗口重合,因而第三代系统可工作在4Gb/s(100km的BL积下。 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的采用,有效地挖掘了光纤的巨大带宽潜力,使光纤通信的容量极大提高。光纤中传输信道数的增加,可以在提高总传输速率的基础上,保持单个信道传输速率不提高,从而色散对系统性能的限制不会增加,因而系统的BL积可以大幅度提高。为了延长传输距离,可以提高激光器输出功率和使用光放大器,另外光纤中传输信道数的增加,都会使光纤中的光功率密度增加,这些因素会引起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主要有受激喇曼散射(SRS)、受激布里渊散射(SBS)、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和四波混频(FWM),这些非线性效应会引起原信道上的功率损失和信道间的串扰,系统的性能会恶化。为了减小SRS、SBS、SPM和XPM等非线性效应的影响,需采用大有效面积光纤减小光纤中的光功率密度,因而大有效面积光纤得以产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