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与朱元思书使用
作者简介 吴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 庠,他的文词清拔有骨气,人称“吴均体”。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可称得上一篇上乘的山水小品。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合作探究 借助课本下面的注释、工具书以及自己的文言积累,疏通课文大意。(存疑) 翻译全文,解释红体字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南北朝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作用) 1、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 例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与陈伯之书》 2、借景来烘托自己的心情 例如:“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李陵答苏武书》 请你试着找出哪些句子是借景烘托作者心情?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分析:不带任何目的在江上漂流,任船顺水飘荡,写出作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轻松心情,表达出作者恬静、旷达的情怀。 本文与郦道元所描绘的“三峡”相比,你觉得有什么地方相似?又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是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不同点: 写作的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的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与》侧重动静结合的描写。 *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鸢飞 戾天 窥谷 横柯 经纶 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g yīng yuān lì kuī kē lún 骈体文 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数字相等、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的上下联;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骈体文”。 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质疑答疑 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请根据图片,背诵课文中相对应的的句子。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结论:书信中的景物描写是有意为之,它要服务于主旨 分析:侧面烘托了山水的巨大魅力,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2、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3、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4、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