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5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31218.ppt

古诗鉴赏--5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31218.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鉴赏--5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31218

翻译: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 只要留下清香的气味弥漫在天地之间。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西风送来万里之外的家书, 问我何时归家?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 秋梦里。 鸿雁在枫叶满山的季节呼唤着同伴南迁 而离人却对着菊花遍地的景色沉醉其中 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 却只能借着秋夜的清凉, 但愿做个好梦, 能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旷的山谷不见人影,只听到人们说话的声音在回响。落日的余晖射进森林深处,斑斑驳驳的光影又映照在湿润的青苔山。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 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国家南北分离,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人民不能自由来往, 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分离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国家统一强烈渴望。 答题步骤 1、指出实景、虚景 2、点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 3、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互相映衬,烘托渲染情绪 (四)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四)寓理于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 ——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四)寓理于事 朱熹《观书有感》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