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传播及辛亥革命爆发
新闻传播及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前的报刊舆论传播
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事业得益于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相依相存的紧密联系,能够不间断地全面反映整个社会的现实状态,形成相应的舆论力量,在意识形态的营造和运作功能方面显得非常突出。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最初几年开始,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各个阶级、政党、政治团体和各派政治力量,都无不和报纸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或者自己办报,或者以间接的方式控制报纸,力图把报纸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他们的政治利益服务。革命派的同盟会在东京,其分支机构在上海开会时,讨论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办报。孙中山先生在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时,也曾经充分肯定报纸的作用,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报纸的宣传工作占了九成功劳,武装起义的功劳只有一成。
谈到辛亥革命前的舆论准备工作,不能不提到革命先驱田桐与白逾恒在日本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因为,正是以这本杂志为基础,革命党人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机关报《民报》才得以出现,才能够公开为发动革命摇旗呐喊。在此之前,从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靠少数几个人的演讲游说,翻印具有反满思想的小册子和译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革命宣传,还没有创办自己的正式机关报,除了在檀香山出版的《隆记报》为兴中会会员所掌握外,海内外的大部分舆论阵地均为改良派所占领。田桐,号梓琴,又号玄玄居士,湖北蕲春县人,二十二岁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与宋教仁结成莫逆之交。后东渡日本留学,结识了黄兴、陈天华等革命志士。1904年夏秋间,他与白逾恒(湖北京山人)在东京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是各省留日学生“破除地方团体意见”,联合创办起来的革命刊物,成为当时革命党人的主要舆论阵地。其宗旨是:”以正确可行之论,输入国民之脑,使其有独立自强之性,而一去其旧染之污,为世界最文明之国民,有同一程度,因得以建设新国家,使我二十世纪之支那,进而为世界第一强国。”孙中山在筹备建立同盟会的过程中,也曾亲自到这个杂志社同主创人员长谈,争取他们的支持。
1905年8月,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以兴中会为首的各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中国革命同盟会。为了扩大同盟会的政治影响,宣扬民主革命的思想,同盟会成立不久,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以《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基础,于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了其真正意义上的机关报《民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同时,他也为《民报》定下了一项基本任务,即“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之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进。”从此,革命派创建了自己的舆论阵地,为宣传革命真理、鼓动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可以说,从《民报》创办开始,革命党人就真正意识到了只有建立革命的舆论阵地,营造革命的舆论环境,才能真正促成革命事业的发展,为日后的起义做好思想、道义上的准备。
《民报》创刊后,田桐收集《江阴守城记》、《嘉定屠城纪略》等明末历史文献资料,编辑而成《亡国惨记》一书,以“民报社”的名义出版,用来宣传反清思想。此书一出,人心振奋。同为湖北蕲春人的革命家黄侃,在担任《民报》撰写社论及编辑工作时,也曾用“信川”、“黄病蝉”等笔名,先后为《民报》写了《专一驱满主义》、《哀贫民》、《论立宪党人与中国国民道德前途之关系》、《释侠》、《哀太平天国》等大量文章,鼓吹革命。如《民报》第十七期发表的《哀贫民》一文,黄侃运用从家乡得知的生动事实,叙述劳苦大众在残酷的封建制度压迫下,“羹不盐,爨无薪,宵无灯火,冬夜无衾”的悲惨生活状况,对贫苦农民寄以无限同情。同时,他尖锐地指出:“朝廷,盗薮也;富人,盗魁也。小盗罪无赦,大盗莫之诘。盗之彰彰者,人皆弃之;荫蔽而为盗,天下无非之者,欲民之无穷,何可得耶!”号召劳苦大众群起而攻之,“殪此富人,复我仇雠。宁以求平等而死,毋汶汶以生也”。
在当时的民主革命中,人们多是以民族主义为旗帜,反对清政府的种族压迫,而黄侃能够留心农村实际,提出农民问题,同情农民疾苦,鼓吹农民革命,的确难能可贵。后来,他又在《民报》第十八期上发表《论立宪党人与中国国民道德前途之关系》一文,历数立宪党人“好名”、“慕势”、“竞利”、“畏死”的卑劣行径。指出,他们口头上讲立宪,实际上“无非希冀权位,醉心利禄而已”。政治上的堕落,势必给国民道德带来极坏的影响,造成亡国的后果。文中还论及革命党人不仅在政治路线上要同他们对立,而且在道德行为上更要同他们泾渭分明。否则,“德不逮而民无援”,国事将不堪问。这既是对改良派的针砭,也是对革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