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相氏、钟馗及傩-角色及精神盛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相氏、钟馗及傩-角色及精神盛衰

方相氏、钟馗及傩:角色及精神盛衰[摘要]唐宋以来,佛教影响日渐扩大,并对上层人士产生作用。方相氏所代表的凶狠勇猛的傩仪显然有悖佛教意旨。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更愿意用和平温雅的祈福来替代气势汹汹的驱鬼活动,宽容与妥协成为主流。宫廷傩中那个黄金四目、龇牙咧嘴的方相氏,从此不再受到重视。从现有资料看,在这一时期,傩的世俗化、娱乐化加强了。宋代宫廷傩已经由教坊代办,出现娱乐化、世俗化和戏剧化特点。此时,整个国家的礼乐系统与《周礼》的理想化形态相去甚远,“以礼天地”的宗旨开始变质为“娱人耳目”。古代壮哉的狂夫方相氏,到了明清以降衍变为酒鬼、色鬼,从中体现出中国古代官僚体制在后期的高度专制和政治高压下形成的文化犬儒化。 [关键词]方相氏;钟馗;宫廷傩;以礼天地;娱人耳目;文化犬儒化 [中图分类号]I207.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0-0005-05 在华夏大地,从周、汉、唐以来,傩一直在宫廷、军队和民间流行。《周礼》、《礼记》、《后汉书》、《东京梦华录》等对傩都有相当篇幅的记载。 一、周汉时代:傩兴与傩盛 有关宫廷傩较早的官方文字记载当属《礼记》。在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比较下来,其意更古朴,文字风格也更古老一些。这段文字见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17“月令”第六。它不但记载了早期宫廷傩的一些特点,更主要的是说明其来历和产生的背景。为一窥全貌不做断章取义,录全文如下: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① 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大吕。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疑为“贤”)。② 雁北乡,鹊始巢,雉雊,③鸡乳。④ 天子居玄堂右个,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闳以奄。⑤ 命有司大难,旁磔,⑥出土牛,以送寒气。⑦征鸟厉疾。⑧乃毕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之神祗。⑨ 译文⑩: 季冬月——也称腊月,就是农历第十二月,太阳在婺(wù)女、昏娄、旦氐三星座中行走。 这个月的壬癸日,它的统领者是颛顼,11主宰者是玄冥。这是个属“虫”的日子。它的声音是“羽”声,在音律中为“大吕”律。它的数是六。它的味咸,而且有臭朽之气。在这个日子进行祭祀,(就得)祭祀先贤。 (这也是立春节气所在之月)大雁还在北乡,喜鹊开始建巢,野鸡开始鸣叫,家鸡开始孵雏。12 天子住北(玄,北)堂东偏处,乘走北路,驾铁黑色的马,插载黑色有铃的旗帜,穿着黑衣,佩戴黑玉,吃黍与猪,所用器皿要闳大并要掩盖起来。 (天子)责成有关部门举行举国之“大傩”,在四方城门杀牲祭祀,建造代表季冬之月的地支“丑”——土牛(取其以土克水之意),送走阴寒之气。此月如鹰隼般代表厉疾杀气最盛之时。(用此大傩后)方可结束对山川,以及帝王将相、上天神祗的祭祀。 《礼记》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状况也是众说纷纭,但大致框架在周代及春秋战国秦汉时期——跨度大约是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200年左右,由多个作者编撰,采集了不少古代章句。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书”就是木简或竹简,用毛笔蘸墨手书文字于其上,再用绳子编卷起来。一不小心,绳子一断,就很容易“断章”或脱句、脱字。时人在采集前人的文章时,就很有可能前言不搭后语。 在对上述文字的解读中,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断章脱句的状况。比如前面引文中的“征鸟厉疾”一句,就有些莫名其妙,感觉是硬插了一杠子,前后不接。也难为了后世的注疏之人,学问倒是很大,可胆子比较小,不太敢质疑古代圣人的圣书,只敢问责于非圣人的同类。所以,在此句之后,“乃毕……”的,就啰里啰嗦注疏了一大通,其实不外就是说自己同类注疏得不对,没有把祭祀的顺序弄明白,还扣了前人熊氏一顶大帽子——不顾“尊卑之序”:“故以为尊卑之序,无义例也。熊氏云:孟冬祭宗,至此祭佐,唯天,恐非也。”这顶帽子可是不轻。 我国古代治学传统中,早就有“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说法。其实,通读一下这些文本就会发现,这些原文文本本来就有些乱,不少地方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不怪原来的文本,只揪住后人的注疏,本末倒置,怎么弄得明白?还让更后来的人一头雾水,更加不敢质疑原文文本的问题。所以,有些注疏,尤其是历史上权威人士的注疏,很容易成为后世解读的陷阱。 《周礼》和《后汉书》中有关傩的文字更多,但其文字文风都不如《礼记》的古朴。我们已经在有关方相氏的章节里窥见了《周礼》和《后汉书》的风貌,在此就从略了。 二、北宋时代:乐起而傩萎 到了宋代(960~1279),除了中期北宋第8任皇帝徽宗赵佶(在位25年:1100~1125)和第9任皇帝钦宗赵桓(在位2年:1125~1127),以及后期南宋第15、16、17、18任皇帝(在位15年:1264~1279),除了这几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