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产生及其在元明两代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杂剧产生及其在元明两代发展

杂剧产生及其在元明两代发展摘要: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种成熟剧种,元杂剧的发展经过了元代的高峰与明代的逐渐衰落。本文以元杂剧在元、明两代的产生、发展及衰落为研究内容,对元杂剧在此两代中的变迁作一简单梳理。 关键词:元杂剧产生发展衰落 一、杂剧的产生 上古和封建社会的初、中期,“古剧”就已经存在于巫觋、祭祀、禳鬼(傩仪)等活动中。这些“古剧”,大多保留着自然崇拜的成分,由歌舞、音乐、舞蹈三者组织而成,已初具表演特征。“《楚辞》时代人们对《九歌》的态度……他们是在祭坛前观剧——一种雏形的歌舞剧,我们则只能从纸上欣赏歌辞罢了”1。 “古剧”作为一种祭祀仪式,并不能划入“戏剧”一类,因为它并没有故事性。而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娱乐贵族和民众的歌舞,以及唐时流行的“参军戏”,才逐渐有了“故事”的痕迹,已经可以称为“准戏剧形式”。 到了北宋末年,作为“戏曲雏形”的北宋杂剧开始产生。此时的“杂剧”,意义较为宽泛,既有“杂戏”、“百戏”的意义,又包括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哑杂剧等戏剧性质的演出。最终,“全以故事”的杂剧才从众多杂戏中独立出来,自成体系。“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者,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2由此可见,以宋杂剧、金院本为代表的“宋金杂剧”作为戏曲雏形,已经有了一定的固定规模。虽然宋金杂剧的原始面貌今已不得见,但从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和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宫本杂剧段数》中依然可见剧目共计489种。据胡忌《宋金杂剧考》“院本类名表”中“搬演面貌”一栏,列举的十一种宋金杂剧院本的表演特点来看,此时的杂剧,除了“表演故事”和“滑稽调笑”外,综合歌唱、说白、舞蹈、武技等形式的杂剧特征已经逐渐固定。 南宋与金朝对峙时期,北宋杂剧在南方流播中与曲结合,并吸收南方歌舞等特色,逐渐演变为南戏。而在北方的流播中,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杂剧”又加入说白、舞蹈、武技诸种艺术,综合发展,形成“北曲杂剧”,即“元杂剧”。它将音乐、舞蹈、表演等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以“代言体”的形式搬演故事。其剧本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每折只限一人主唱,若末若旦,他色则有白无唱,若唱则限于楔子中。此时,元杂剧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成熟的戏剧。 二、杂剧在元代的发展 根据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时代》的说法,元杂剧在元朝最活跃的时期,应上迄元太宗六年(1368),下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计一百三十四年。这一百多年间的元杂剧史大致可分为初、中、晚三期。 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这一时期元杂剧创作的重镇,恰恰是蒙古国在中原统治的中心城市——大都(今北京市内)、真定(今河北正定)等。此时,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希望可以借助汉族地主武装及知识分子的影响,巩固自己对中原的统治,故而看重汉儒,这就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客观条件。除此之外,才人辈出也是此时杂剧创作出现第一个高潮的内因。据《录鬼簿》:“前辈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共56人,其中大都作家17人,真定作家7人,占总数的43%左右。这些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仁甫等经历了灭金、灭宋的社会变动,历经沧桑,心中难免有“愤然之气”,又处于杂剧兴盛的这一特殊时期,所以借助杂剧,成为这个特殊时代“不平之鸣”的发音者。“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3对悲苦命运的呼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以及对压抑的民族情绪的发泄,成为这一时期杂剧作品的主要内容。 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是杂剧在元代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杂剧继续处于繁盛时期。“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祐、至治承平世;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4与初期相比较,此时的杂剧在内容、艺术上都有所变化。内容上不再直接地表露出社会弊端、民族情绪,而更多转向对剧作家本人内心情绪的写照。艺术表现上开始更加注重文采,如《太和正音谱》评价当时杂剧作家的创作时就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宫大用之词,如西风雕鹗”。5 此后元顺帝帖睦尔统治的36年(1333——1368),是元杂剧的晚期。杂剧这种生于民间、盛于民间的艺术形式跟随经济中心的转移而南迁。杂剧创作逐渐衰落,但在舞台上仍有重要位置。而在东南沿海地区,南戏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与北杂剧相互交流、影响。此时的元杂剧创作多集中在杭州和大都,《录鬼簿》记载有作品传世的作家仅秦简夫、萧德祥、王晔、朱凯、罗贯中等5人,可谓萧索。 三、杂剧在明代的发展 入明以后,杂剧并未消沉。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邵曾祺《元明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