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畸形病病原菌营养体亲及性探究.docVIP

杧果畸形病病原菌营养体亲及性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杧果畸形病病原菌营养体亲及性探究

杧果畸形病病原菌营养体亲及性探究摘要:【目的】为了解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营养亲和性及营养亲和群类型,【方法】以采自四川攀枝花市和云南华坪县等不同地区和不同杧果品种的38个畸形病病原菌为材料,在含KClO3 培养基上诱导筛选。【结果】共获得抗氯酸盐、不能还原利用硝酸盐营养突变体(nit)455 株,通过MM、NM、HM 等3种不同氮源培养基划分出nit A、nit B、nit C、nit D 4种突变类型,其中nitA出现频率最高,占总体的78.02%;nit B 和 nit C其次,分别占 7.91%和13.63%;nitD 最少,仅占0.44%。采用nit 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将获得的突变菌株进行配对培养,测得不同的营养体亲合群(VCGs)数为5 个,其中VCG1内包含30个菌株,3个菌株分布在VCG2内,VCG3和VCG4内各含有2个菌株,菌株MG33单独形成VCG5。【结论】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存在丰富的营养亲和群类型,分析发现F. mangiferae 的营养亲和群种类和杧果品种、地理来源间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nit突变体; 抗氯酸盐突变体; 营养亲和群 中图分类号:S66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980 01206-1092-05 杧果畸形病俗称簇生病、簇芽病,是一种危害杧果正常生长的世界性病害,植株感病后嫩芽、花序簇生,不能正常开花坐果,给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畸形病在世界各杧果主产国普遍发生,国内该病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海拔较高的杧果晚熟地区[1-4]。Summanwar1966年首次从畸形病株成功分离出串珠镰刀胶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 subglutinans,并且用柯赫氏法则证明此菌为致病菌,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发展,研究人员陆续发现该病均是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大都属于Gibberella fujikuroi类群,且F. mangiferae (起初被鉴定为F. moniliforme和F. moniliforme var. subglutinans)的地理分布最广[5-7]。然而在畸形组织中还检测到其他能致病的镰刀菌种类,已报道的主要有F. sterilihyphosum、F. equiseti、F. pallidoroseum、F. proliferatum和F. oxysporum等[8-10]。Zheng等[11]采用硝酸盐营养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测定了多国杧果畸形病原F. subglutinans的营养体亲和群类型,74个菌株分属于7个,3个VCGs仅在一个国家发现,营养亲和群变化最大的分别是埃及和美国。至今国内杧果畸形病主要致病菌F. mangiferae存在的营养体亲和群种类未见报导,我们对F. mangiferae硝酸盐突变体进行了筛选并对营养体亲和性进行了研究,旨在利用nit硝酸盐突变体技术,分析不同杧果品种分离的菌株、不同地理来源分离的菌株的抗氯酸盐突变体和nit突变体的诱发规律,并对菌株进行营养体亲和群(VCGs)的划分。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从我国杧果畸形病发病区(四川攀枝花市和云南华坪县)采集簇生芽和簇生花序。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将病组织表面消毒后,置于PDA平板上28 ℃恒温培养。对形态学上初步鉴定为F. mangiferae的分离物利用特异性分子检测技术进行种级鉴定,最终确定F. mangiferae分离物,具体方法参考文献[10]。获得镰刀菌38个,其编号及其来源列于表1。 1.2 供试培养基 含氯酸盐培养基(KPS):去皮马铃薯200 g,蔗糖10 g,KClO3 30 g,琼脂20 g,蒸馏水1 000 mL。 KPS培养基用于nit突变株诱导,MM、NM和HM培养基用于nit突变株的鉴别,MM培养基用于亲和性配对测定。 1.3 诱变nit突变株和突变型鉴别 诱变nit突变体:各供试菌株在PDA上培养4 d后,在菌落边缘利用灭菌的打孔器打下直径为5 mm的菌饼,移植于KPS培养基平板上,每个皿均匀接种3个点,接种7个皿,25 ℃黑暗培养,以诱导nit突变株形成。5 d后开始观察,在受抑制生长的菌落边缘出现呈快速生长的扇形区即为角变区,用接种针在角变区挑取少许菌丝移植到MM平板上。如生长出的菌落无气生菌丝,菌丝稀薄,即可认定为nit突变体,每个突变体重复3次。将各nit突变体转移到MM培斜面上保存,供营养体亲和性测定。 nit突变体类型鉴定:分别把突变体移植到MM,HM及NM 3种培养基上,25 ℃培养3~4 d,每处理重复3次。根据突变体在3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把筛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