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感对审美建构巨大作用
通感对审美建构巨大作用摘要:通感在多数人看来是一种修辞格,本文通过对通感命名,成因的追溯,对艺术发展历程中重要史迹作了梳理,寻找到了通感对艺术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审美建构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通感 联觉 移觉 审美建构
纵观迄今为止研究通感的文章,观点有二倾向:或以为通感仅是辞格的心理基础,不能以此命名为一种修辞格;或以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心理基础为联想。我们认为,通感(Synaesthesia,英语)联觉(Synaesthesie,法语)虽为心理学术语,但以之命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修辞格亦未为不可。至少在目前未能找到更合理之命名情况下,依约定俗成之原则,如此命名亦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方式。然而。通感概念所指为修辞格方式,我们以为是低估了“通感”的包容性、广泛性,相对以之为修辞格的狭义通感应有广义通感。我们试着对艺术发展的历程作一巡礼,以勾勒通感在其中的重大作用。
一、“绝地天通”
儒家经典《尚书正义》卷一九《吕刑》第二十九,其中王曰:“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道家经典《庄子集解》内篇《应帝王》第七云:“倏(喻有象)与忽(喻无形)谋报混沌(喻无孔窍,)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儒家及道家在上述典籍中透露出哲人们对通感遭受蒙蔽的无限心痛,对此前“天地万物,道通为一”境界之无限向往。
《应帝王》中,“混沌”为中央之帝,其特征为摒弃(也可以说未形成)常人必备之眼、耳、鼻、口共七窍。故能有合和之貌,处于混沌太之形式,其感官间沟通如网状,如图示:
混沌(一)混沌(二)
而倏与忽不解,故削足适履,为混沌日凿一窍,则混沌合和之貌遭损,七窍形成如图。七窍之功能亦复单一化即一对一的现状,这样一来,感官与感觉之间一一对应,然而却破坏了“史前人类的审美心理基础”(邓福星?1998?277)。而此种审美心理之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相互交织的混沌状态”,克兰茂星之语可谓歪打正着:“儿童的思维就像一张由缠结的绳子结成的网,任何时候,如果有人想解开这些缠结,这张网就会破裂。”倏与忽欲解开这些缠结,结果混沌的思维之网“破裂”了。
通过上述对儒、道典籍片段的解读,我看可以大致认定,道家的“混沌之死”,寓言中,“混沌”乃成为沟通之唯一途径。
通感,在这一段艺术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显现出其重要作用。通,即达,《易?咸卦》曰:“(圣人)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感即动、触、格也,《易?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二、“融会贯通”
历史演进至以魏晋为代表之中古时期,这是一个天崩地裂、民不聊生、政治混乱的悲剧时代。然而在艺术上“确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208?1981)。
这时古典艺术形态大致如下图所示: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服装建筑书法
听觉艺术——民间歌谣乐府诗
文字感觉艺术——散文笔记小说文人诗
大致而言,视觉艺术以对有审美感觉能力之人的眼睛的审美需要为己任;听觉艺术以对富有审美感觉能力之人的耳朵的审美需要的满足为己任。文学艺术则较为特殊,因为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文字分别对应视觉、听觉、但皆停留在能指层面,要上升到所指层面,还必须通过对视觉符号(语言的形状)、听觉符号(文字的声音)的认知与解读,从而进入想象领域,在想象的直觉体验中,实现幻视、幻听、幻触、幻嗅、幻味,文学艺术的特征在于“它必须通过文字调动的一切感官因素,使这些感官利用通感性,参与理解,体会文字所携带的信息”(董小英,43?2001)。可以说,文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利用了通感的一种艺术。正是利用通感,各门艺术实现了较大的跨越发展,于是书法借鉴了音乐,或文学借鉴了绘画等情况便不时出现,而这,正是依赖于感觉之互相打通,例如:
(张旭)观于物,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草木华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尤鬼神,不可端倪,
(韩愈《送高闲上认识书》)
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
怀素《自叙贴》
传统见解少有从通感角度言论此类书论,画论材料。张旭见“天地万物之行,闻风雨雷霆”之声,一表于书,若无从听觉向视觉之转移,则何来其“变动尤鬼神,不可端倪”。而怀素曾于嘉陵江畔观水之气象万千以悟书法之妙理,其夫子自道“骤雨旋风声满堂”亦可见听觉向视觉之沟通。或曰,此唐代书法家之例,不足以明魏晋之风尚。而王右军好养鹅,时时嬉戏,其心非在鹅,而在悟书法之妙也,此亦通感于书法之运用也。
通感的例证可谓多矣,当文学家们面对以某种感知方式出现的审美对象欲加以描述时,若正面描写不够,则加以侧面描写。而此种描写则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