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康论译者.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福康论译者

第五讲 中国古代译论 一 中国翻译史分期 马祖毅(1984)认为五四运动以前有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第三次是鸦片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刘宓庆(2005)则将其归为五个时期: 佛经翻译期、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期、 清末以学术翻译为主的综合翻译期、 20世纪上半期的综合翻译期、 20世纪下半期的综合翻译期。 一 中国翻译史分期 陈福康(1992)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从六朝至宋的佛经翻译和明清之际的科技、宗教翻译为古代部分;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译论;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为现代译论; 第四个时期则从新中国成立算起,为当代译论。 因为本节以史为重,强调时间的传承,所以,在对中国翻译理论史进行梳理时,采取了陈福康的分期方式。 二 中国古代译论 支谦的“文质”之争;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鸠摩罗什的“论西方辞体”; 彦琮的“八备”说; 玄奘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 徐光启的“超胜”说。 (一)“文质”之争 “文质”之争是由支谦在《法句经序》这篇中国译论的开山之作中提出的。 支谦(3世纪人),又名越,字恭明,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译经较多。并且,他所著《法句经序》总结了三国以前的中国译论,其中的“文质”之争是中国翻译史上关于“直译”、“意译”的最早论述。 支谦……竺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成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节录自《出三藏记集经序》卷七 (一)“文质”之争 细读原文,“文质”之争是《法句经序》中所描述的以维祗难为代表的“质”派与以“支谦”为代表的“文”派关于翻译佛经应该采用“质”译还是“文”译的争论。支谦一开始不赞成竺将炎在翻译佛经时采取直译,即“质”派的做法,认为“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其辞不雅”。但维祗难强调译经不必讲究文饰,不赞成意译,“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只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当令易晓,勿失厥义”就行了,而大家又引用老子和孔子的话来支持维祗难的观点,强调译经应该注重意义的传达,“实宜径达”。因而,支谦在翻译《法句经》时,便采用了直译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了。这便是“文质”之争,也是最早的关于“直译”、“意译”之争的论述。 (一)“文质”之争 《法句经序》支谦此序,在中国译论史上的意义有三: 其一,首次提出译事之不易。恰如近人罗根泽说的:“所以需要翻译者,本来就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名物不同’,而惟其‘名物不同’,所以‘传实不易’,惟其知道了‘传实不易’,所以才能引起翻译的研究,提出翻译的方法。”‘此序指出翻译的困难,对后来的进而才提出翻译的方法,有很大的先导作用’; 其二,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我国译经史上始终存在着“文’,“质’两派。近人梁启超说:“好文好质,隐表南北气分之殊。虽谓直译意译两派,自汉代已对峙焉可耳。’(《翻译文学与佛典》)支谦倾向于‘好文’,维祗难则‘好质’。这篇序其实记载了千数百年前两派的一场论争,不过“文”派的观点没有充分展开。今人任继愈指出,这场论争,质派虽然在理论上获得胜利,但实际结果,却是由文派最后成书。《《中国佛教史》).可见“文”、“质”两派虽然对峙,却历来不是水火不容的。 (一)“文质”之争 其三,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维祗难等人用以支持自己观点的,不仅有“佛言”,而且有中国古代的老子与孔子(见《周易·系辞》)的言论。他们的这些论述,又与古代传统文论息息相通,从而又使此序本身也成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一篇。钱钟书指出,“严复译《天演论》弁例所标:‘译事三难:信、达、雅’,三字皆已见此。”(《管锥编》)这大概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吧? 由此可见我国译论之一脉相承,亦可见此序在我国译论史上的开篇意义。 (二)五失本三不易 道安在《摩诃钵罗着波罗蜜经钞序》这篇 “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钱钟书)之论的序言中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是中国古代译论史上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道安(314—385) 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是东晋·前秦时高僧,也是佛经翻译评论家。公元383—385年,前秦苻坚开始有组织地翻译佛经,聘请中外名僧协力分工,道安在其中起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