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简 讯 一、法规政策 1、【立法】“两高”发布《意见》规范认定贪官自首 .doc

民商简 讯 一、法规政策 1、【立法】“两高”发布《意见》规范认定贪官自首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商简 讯 一、法规政策 1、【立法】“两高”发布《意见》规范认定贪官自首

民 商 简 讯 一、法规政策 1、【立法】“两高”发布《意见》规范认定贪官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来源:法律信息网) 2、【商法】语言学专家把关《食品安全法(草案)》被挖出122处“病灶”(来源:法院网) 3、【专利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改专利法的决定(来源:知识产权网) 二、时事要闻 1、【新闻】公安部决定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讨论活动(来源:人民公安报) 2、【热点】美国经济观察:逆势而涨的律师业(来源:京华时报) 3、【立法】商务部:汇源收购案裁决与中国外资政策无关(来源:新华社) 三、案例探讨 1、【时事】飞越疯人院之后——邹宜均案奇特收治程序在法庭受审查(来源:南方周末) 2、【热点】特赦——一个生涩而敏感的话题(来源:最高院) 3、【社会】司法勾兑-律师不能说的秘密(来源:人民法院报) 四、理论争鸣 1、【物权】银行业务中的物权法问题(来源:民商法律网) 2、【法史】罗马法律中的希腊哲学(来源:民商法律网) 3、【经济法】?经济法学是一门艰深的学问(来源:北大法网) 一、法规政策 【立法】“两高”发布《意见》规范认定贪官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来源:法律信息网) 为进一步严格规范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认定和处理,依法从严惩处严重职务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是“两高”针对当前职务犯罪案件刑罚适用中的突出问题,为坚决贯彻依法从严惩处腐败分子的方针而制定的一个重要司法文件。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出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等轻刑适用率偏高的趋势。经过‘两高’调研,职务犯罪案件轻刑适用比例偏高,有立法、司法、办案机制、案件特点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其中,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认定和运用不够规范。”   据了解,《意见》规定的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办理当中自首、立功、如实交代犯罪事实、赃款赃物追缴等量刑情节的认定和处理问题,都是办理职务犯罪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在具体理解和适用上存在分歧的问题。   “对这些量刑情节明确其成立条件,严格其认定程序,规范其在量刑中的作用,有利于职务犯罪案件刑罚适用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从根本上解决部分职务犯罪案件处理上失之于宽的问题,确保依法从严惩处严重职务犯罪的方针落到实处。”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   《意见》强调,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成立自首的两个法定要件。没有自动投案,在办案机关调查谈话、讯问、采取调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期间,犯罪分子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掌握的线索所针对的事实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意见》明确了三种不能认定为立功表现的具体情形,分别是:非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没有指明具体犯罪事实的“揭发”行为;犯罪分子提供的线索或者协助行为对于其他案件的侦破或者其他犯罪分子的抓捕不具有实际作用的。   为严格“立功”的认定程序,确保立功认定的严肃性,《意见》要求,审查是否构成立功,不仅要审查办案机关的说明材料,还要审查有关事实和证据以及与案件定性处罚相关的法律文书。   《意见》还对据以立功的线索、材料来源予以了限制,规定四种来源不得认定为立功,即:本人通过非法手段或者非法途径获取的;本人因原担任的查禁犯罪等职务获取的;他人违反监管规定向犯罪分子提供的;负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提供的。   此外,《意见》区分赃款赃物追缴的具体情形分别规定了不同的量刑意见;对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渎职侵权案件中经济损失的认定标准提出了具体意见。 2、【商法】语言学专家把关《食品安全法(草案)》被挖出122处“病灶”(来源:法院网) 日前,正在修订的防震减灾法被法律语言专家宋北平挑出了44处“错误”。   而就在食品安全法通过审议前,他还为这部酝酿3年之久的法律挑出了122处“错误”。   在法律语言专家眼里,这样的“错误”是指在这些立法中“用词缺乏规范、合理和美感”之处。   一部即将审议的法律草案中,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多的“错误”,“是因为法律语言在我国还不受重视,法律语言的地位亟待强化”,宋北平说。 122条建议   法律语言的魅力体现在细节中,比如“应递交诉状和证据”和“应递交证据和诉状”虽然都用到了连词“和”,但“和”字却能带来先后次序之分,“诉状”应在“证据”之前递交,若按后者,则显得有悖常理   在刚刚审议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中,中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语言应用研究所所长宋北平曾经提出了122条修改建议。   “这其中有一些常识性的语言错误,也有一些词语的使用欠缺妥当。”宋北平指出。   宋北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聘任的专门为立法草案“挑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