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双语言时代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语言时代教案

双语言时代教案 双语言时代教案 周有光基本介绍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字学家。 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后迁居苏州。1923年开始就学上海圣约翰大学;192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随同全体同学和华籍教授离校,改读离校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1928年至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19年10月参加全国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提出方案的三原则,方案在198年公布。主持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订,提出正词法的基本规则和内在矛盾,基本规则在1988年公布。1979至1982年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献技术会议,该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7098)。参加制订聋人教育用的汉语手指字母方案(1963年公布)和汉语手指音节设计。19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开讲汉字改革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1961年出版第1版,1979年第3版,198年译成日在日本出版。1980年开始,担任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国方面三委员之一。出版《新语的建设》(1992)、《新时代的新语》(1999),阐述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人类的双语言生活、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出版《中国语纵横谈》(1992),提出汉字效用递减率、汉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阐述整理汉字的四定原则(定形、定音、定序、定量)。发表《现代汉字学发凡》(1980),出版《汉字和化问题》(2000),倡导研究现代汉字学;上海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大学先后开设现代汉字学程。发表《汉语内在规律和中输入技术》(1983),阐述按词定字的原理和拼音变换汉字的原理,提倡以语词、词组和语段为单位的双打全拼法,使拼音变换汉字技术代替字形编码,1983年制成软。1997年出版《世界字发展史》,1998年出版《比较字学初探》,提倡比较字学的研究,在世界字发展史中理解汉字的历史地位;提出六书有普遍适用性、字三相分类法;对人类字的发展规律进行新的探索;清华大学等校采用作为教材。1989年83岁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2000年出版《现代化的冲击波》,阐述世界四种传统化的历史比较和华夏化的光环和阴影。2001年选取90岁后发表的部分编成《周有光髦耋存》,提倡华夏化百尺竿头更上一步,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先后共出版书籍20多种,发表论300多篇。退休后,著述不断,200年亦有《周有光百岁新稿》一书出版。曾任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事迹 从《西游记》到《资本论》 周有光的祖上在江苏常州是望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书香门第,藏有很多书,“不过全是言的。” 作为出生在晚清的周有光,小时候接触的依然是《三字经》之类的书,“那时我们家的书很多,随便我看,但书都是言,我都看不懂,小时候我对《三字经》也不感兴趣,”给周有光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西游记》。 “我们那一代人,小孩子认得几个字以后,都喜欢看《西游记》,不像现在可以看的东西多了,我们以前没什么好看的,”不过,周有光却自言自己看《西游记》是看了两遍才看懂的,“读书是很好玩的事,第一遍看不懂,不要放弃,看第二遍,也许就能看懂了,”就是通过这样的阅读,周有光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 1923年,周有光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那是教会学校,图书馆随便去看,那时我不仅看中书,也看英书,”那时的周有光受到左倾思潮影响,由此便决心阅读《资本论》,“对我们说,《资本论》很重要,但是那时没有中的,我埋头苦干阅读英版,结果看不懂,不是字看不懂,而是内容看不懂。”由此,阅读的乐趣往往就跳跃在第一遍的不懂到第二遍的懂之间。 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 196年,周有光从上海调北京,住沙滩原北京大学内,那是民国初年为德国专家造的一所小洋房,周有光占其中两间半房间。“一间我母亲和姐姐住,另一间是老伴和我带小孙女住,半间做我的书房、客室、吃饭间。”而周有光也只能将书放在半间书橱内,“另一半留着放菜碗,由此我在《新陋室铭》中写道: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临。” 书橱与菜橱功能合一的境遇只有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才有好转。当时,周有光所在的单位建造新简易楼,分得两大两小四居室。其中一小间,9平方米,也就功能独一地做了他的书房兼客室,“我的书桌很小,只有90厘米长,厘米宽,一半放书稿,一半放电子打字机。书桌又破又小,一次我玩扑克牌,突然一张不见了,原从桌面裂缝漏到下面抽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