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宋词四首教案_0.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词四首教案_0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 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说明: 《中国诗学史#8226;词学卷》中写到,“北宋人有着自己特殊的化性格,简单概括起,这是一种自律与自放相结合的雅儒风范。宋人缺乏唐人那样一种昂扬活跃的生命动力,长期的书斋生活又培养了他们不同寻常的领悟力与感受力。所以,他们的自放体现为深刻敏锐的人生洞察力,细致精确的审美感悟以及将生活艺术化的美感体验,以致在进行非正统的词的创作时,人一方面追求雅致清峻的审美风度,另一方面也颇敢于标榜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抒其情。归根究底,词毕竟是心灵的解放与寄托,是一块较自由的空间。”因而,在学习这四首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词人袒露的真性情以及鉴赏其细腻独到的艺术技巧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充分利用本信息(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2、 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说明: 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感伤”一词或许可以用形容它们共同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在中国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倾向。诗歌史的支流便是结合这种倾向发展的。其中最早的当属《楚辞》。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哀、愤慨、怀疑、绝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对于命运的个人化思考。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从东汉无名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背了言志的诗学规范。到了宋代,词因为被人曰之为诗余、小道,便少了一点约束,多了一份自由。在宋代诗歌表现对象日益琐细平淡的状况下,词在坛上的崛起有效地弥补了感性的失落。感伤这一母题也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归宿。词缘情作为一个传统始终没有被抛弃,即使言志的作品,其中包含的情感因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正是词缘情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也平衡着他们的心理失重。在诗日益成为政治的图解、道德的诠释之后,是词保存了抒情学的细腻多感的特性,寄托了人敏锐悲郁的情思,并最终成为一种璀璨的化存在。”(摘自《中国诗学史#8226;词学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从典故导入本1、讲述典故。俞豹的《吹剑录》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提问:这则掌故中涉及了哪两位词坛大家的哪两部作品?你认为幕士的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 3、导入新:确实,正如苏词和柳词无法互相取代一样,是豪放词和婉约词共同成就了宋词在学长河中的美丽与丰富。今天,就让我们先初步认识一下北宋婉约派的四位大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学生自由发言。 (苏轼《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柳永《雨霖铃》;苏词和柳词一则粗犷雄浑,一则细腻灵动,可谓各擅胜场,是无从比较也无须比较的。从形象的坛掌故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引出豪放、婉约词派的特点及地位,再过渡到《宋词四首》的教学。 初步熟悉 本布置学生首先自行熟悉本:积累相关作家、作品的知识;疏通作品中字、词的含义,大致了解每首词的内容。教师巡视期间可根据学生质疑随机进行启发或答疑。圈划注释中重要的学常识。利用注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词意。同桌之间可即时交流、释疑。这是学生与本的第一次接触,因此要求学生完成的是比较基本的疏通、积累。这其中包括了一些基本阅读方法的运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本大意。 正音全班朗读,教师注意聆听学生的字音准确与否并在朗读结束后予以纠正。容易读错的字: 噎(ē)楫( í)莎(suō)带着对于本一定的理解进行朗读。这是学生在堂上第一次朗读本。他们的理解还处于知其大意的阶段,故在朗读的情绪处理上不作更多要求。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通顺地完成全篇朗读。 深入理解本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散读四首词。各用一个字概括每首词的情感基调,可以从本中挑选合适的字,也可以自己提炼。根据词意以及注释提供的相关信息,并可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词人生平,分析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 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的资料: 柳永,传说他早年写过一首《鹤冲天》,末句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他考进士时,宋仁宗特予黜退,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李清照,汴京失守后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