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铝易开盖两片罐装饮料“胀罐”原因分析与防范.doc

铝易开盖两片罐装饮料“胀罐”原因分析与防范.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铝易开盖两片罐装饮料“胀罐”原因分析与防范

铝易开盖两片罐装饮料“胀罐”原因分析及防范 摘 要:从“理化因素”和“微生物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铝易开盖两片罐装碳酸饮料产生“胀 罐”的原因,提出了工艺、卫生、检验方面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饮料胀罐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   用铝易开盖两片罐灌装碳酸饮料存在一个较敏感的质量问题,即所谓的“胀罐”,或称之为鼓听、爆罐。探讨形成这一质量缺陷的原因并找出防范措施,会给企业(制造商)、经营者、消费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 1 “胀罐”原因分析   诸多原因都会引起“胀罐”。归纳起来,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理化因素引起的“胀罐”和微生物引起的“胀罐”。前者主要是包装物外形受损,对罐装饮料的内在品质影响不大,通常是在生产过程或贮存过程中发生的,一般形成“次品”;而后者由于微生物在罐体内生长繁殖,产酸产气,使饮料的内在品质发生较大变化,不能食用,因此,多形成“废品”。此现象通常发生在产品贮存或已销往消费者手中时,企业较难控制,影响也较大 1.1 理化因素引起的“胀罐”原因   饮料内部温度过高,CO2含气倍数过大,罐内空气含量过高或运输中的颠簸,都会造成饮料中CO2的逸出。气体聚拢在顶隙,使罐内压力升高。当内压大于罐体承压能力时,即引起胀罐。另外,铝材过薄,拉伸不均或材料有缺陷时,会使罐、盖承压力下降,在薄弱处容易发生饮料胀罐甚至泄漏 1.2 微生物引起的“胀罐”原因   碳酸饮料有其特殊的理化特性——低pH、低氮、低氧,对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只有少数菌群可以生存。因为pH较低,只有酵母、霉菌、乳酸菌和醋酸菌能够生长;受CO2填充的影响,专性好氧的霉菌生长受到抑制,而具有发酵能力的酵母菌和乳酸菌却可以生长、繁殖,尤其是兼性好氧的酵母菌,产酸产气,使饮料产生过多泡沫,使包装物内压增高,引起容器变形胀罐或渗漏。微生物污染途径见表1。 表1 微生物污染饮料途径表 人. 员 质量意识不强,未能严格遵守工艺及卫生规程r0 消毒不严,穿戴不合要求jeztC 检测把关不严,对质量隐患不够敏感 机S 器 设备、管道、用具清洗不及时,消毒不彻底32j 设备泄漏,造成二次污染 原料包装物 白砂糖包装破裂S^ 果汁等保管不善,使酵母菌、乳酸菌发酵HZq* 罐、盖卫生不合格或包装物破裂,造成二次污染vDw, CO2纯度不够或盛装容器受污染S) 处理水卫生指标超标 方Jv7s 法 工艺规程不科学,配方及杀菌、灌装工艺不能保证饮料中g 微生物得到有效消杀或抑制卫生规程不完善,杀菌剂的选vx~ 择及消杀频率、控制点有缺陷r+c$ 检验规程不完善,检验项目及取样、检验方法不\#~c/A 能对所有原料及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环.Ut$ 境 原料及包装物仓库潮湿、不通风、气温高、粉尘多O 化糖、配料、灌装空间不洁净,达不到卫生要求,或产生“蒸汽室现象” 2 “胀罐”防范措施 2.1 理化因素引起的“胀罐”防范措施 2.1.1 工艺防范 2.1.1.1 制定科学的灌装工艺 对标准的“冷灌装”工艺暖罐温度一般应<65℃;对“冷灌装+巴氏杀菌”的灌装工艺杀菌温度和时间以60~63℃,20~30min为宜。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均易引起胀罐。杀菌后应迅速将产品冷却至常温。 2.1.1.2 合理的CO2含气倍数 考虑到CO2对饮料的口感、抗菌、清凉感等方面的作用,CO2含气倍数应尽量高,但不可高过5g/L,否则会引起胀罐。 2.1.1.3 控制罐装饮料的空气含量 控制易拉罐装饮料空气含量≤2ml/听,灌装点CO2吹排压力:0.01MPa左右,二氧化碳纯度>99.9%。 2.1.1.4 降低饮料的pH 降低饮料的pH,对易引发胀罐的酵母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表2的实验结果直观地反映出上述结论。 表2 不同pH条件下胀罐酵母菌培养试验计数结果(单位:个/ml) pH 1周 2周 4周 2.5 0 0 0 3.5 8.3×103 3.8×106 7.6×105 4.5 1.9×105 5.8×105 4.9×104 5.5 1.2×106 9.0×105 2.9×105 2.1.1.5 运输及贮存 保证成品仓库通风、透气,杜绝装卸人员野蛮操作。 2.1.2 检验防范:   a.确保检验仪器精度,检验人员按检验规范要求操作无误;   b.严格按国家标准检验罐、盖质量,不合格产品拒绝使用;   c.生产线有关岗位人员应随时查看暖罐或杀菌温度,专职检验人员至少每30min检测一次C O2含气倍数,每班检测2~4次暖罐温度(或杀菌温度)及空气含量。 2.2 微生物引起的“胀罐”防范措施 2.2.1 工艺防范 由微生物引起的“胀罐”防范,重点在易拉罐饮料封盖前的几个工序: 2.2.1.1 溶糖 应将白砂糖加热至98℃以上并保温,糖度≥60° 2.2.1.2 配料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