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三课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甫诗三首 三课时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此句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2、下句的 “空”字,字面上看,作者认为大错已经铸成,你的灵魂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这一句是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2、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 幽怨。 ⒉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主旨 这首诗叙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形象,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诗人自己的悲愤。 表现手法: 1、对比、反衬 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 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表现手法: 2、借古抒怀,借人写己 诗人怀念昭君不是偶然,他的遭遇与昭君太相似,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昭君之事写自己的悲愤。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 “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方法总结 意象分析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移情入境法: * 杜甫诗三首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诗中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河南)。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诚挚的关怀和同情。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 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 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人誉其诗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汲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反复咏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他首创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影响很大。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认识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