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小孢子发育及其及花器形态变化特征相关性探究.docVIP

灯盏花小孢子发育及其及花器形态变化特征相关性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灯盏花小孢子发育及其及花器形态变化特征相关性探究

灯盏花小孢子发育及其及花器形态变化特征相关性探究  作者:赵卫敬,严胜柒,崔明昆,张云峰,官会林 【摘要】   目的灯盏花两性小花中雄核发育呈现出高度的不同步化,给单核花粉时期的准确判定带来不便。而准确判定灯盏花单核花粉时期的小花形态,可为下一步进行灯盏花繁殖生物学及花药培育奠定基础。方法实验结合两性小花顶端的色泽、苞片的形态、小花的长度与小孢子发育过程的观察,对灯盏花小孢子发育及其花器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当灯盏花两性小花顶端色泽为嫩绿,苞片开放度为D,小花长度在0.1~0.17 cm时,单核花粉的比例可达50%左右。结论以小花顶端的色泽、苞片的形态、小花的长度为标准可有效判定灯盏花小孢子发育阶段。 【关键词】 灯盏花; 小孢子发育; 花器形态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ge of androgenesis and flower character of the stage of uninucleate pollen for further study in meiosis and anther culture in Erigeron breviscapus(Vant.) Hand-Mazz.Method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ge of androgenesis and flower character was determined by flower character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microspore in flowerlet. ResultsWhen the top color of flower was little green, the open degree was D, the flowerlet length reached 0.1~0.17cm, 50% cell in anther was uninucleate pollen, and the responsible anther could reach 65% in anther culture. ConclusionThe rule can be effective for determining the stage of main stage during androgensis in 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   Key words: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 Androgenesis; Flower character 灯盏花又名灯盏细辛,为菊科飞蓬属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和西藏等省区,其中95%以上的资源分布于云南[1]。2007年对云南灯盏花主要分布区的种质资源调查的结果表明除滇西北的资源分布还生长繁茂外,其余地区资源多处于枯竭状态[2],结果与2002年的结论基本一致[3]。开展灯盏花野生变家种成为解决灯盏花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   灯盏花栽培中一直缺乏优良的栽培品种,栽培种源大多是从野生资源中筛选出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植株,通过组培快繁后,再以组培后代的小群体繁殖后代种子为栽培种源。花药、花粉培养作为快速获得纯合二倍体的技术手段,不仅可得到遗传背景丰富的育种资源,同时也可用于雄核发育及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4,5],目前在小麦、玉米、水稻、辣椒等作物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5]。作为菊科的灯盏花,两性小花中的雄核发育呈现出高度的不同步性,给单核花粉时期的准确定位带来极大的困难[6]。本实验结合两性小花顶端的色泽、苞片的形态及小花的长度与小孢子发育过程的观察,对灯盏花小孢子发育及其花器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为下一步进行灯盏花花药培养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灯盏花花蕾取自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园地,原始材料采集于云南丘北,实验编号为E28。取材时间为2009-04-20,随机取样。采集时将不同发育期的花朵放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 h,经95%、80%的乙醇冲洗,然后保存于70%的乙醇中,置4℃条件下保存备用。制片时,花序在1 mol/L HCl中60℃水解15~20 min,取一枚两性小花,测量并记录长度,然后切取中上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5~10 min后压片,在Motic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于1 000×下照相。   2 结果   2.1 灯盏花的花器特征短葶飞蓬的头状花序单生于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