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泛长三角背景下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挑战和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核心区之一。2008年,长三角16城市用
仅占全国1%的国土资源,6%的人口,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956亿元,占
全国的18%。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
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平台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更被视为全球第六大都市
群。然而与世界五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的比重都相对偏
小,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此外,还有三大瓶颈在束缚着长三角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能源瓶颈。缺电、缺油、缺煤一直是长三角的软肋。基于此,长三角的产业
布局就不得不考虑到它的自身条件。能耗低、附加值高、人力资源要求高、技术
密集型的产业,理所当然成为该地区的首选产业,而能耗高、基础原材料消耗大、
劳动密集度型企业则应退后。“腾笼换鸟”,是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的结果。到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去获得高
回报已是趋势。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向外扩展,主要沿着两条路,一条是往西
和安徽结合起来,一条是沿着浙赣线向里延伸,和长江结合起来。这就为具有明
显区位、成本等优势的合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提供了条件。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这是中央第
一次向国内外正式公开提出泛长三角概念。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是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促进安徽加速崛起的战略举措,对于加
快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合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合肥是皖江城市带核心城
市,是安徽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在区位、交通、资源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在承
接产业转移、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加快融入长三
角经济圈、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无疑是合肥当前最为迫切,最为现实的选择,而
如何全面有效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讨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面对长三角这片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土
地,合肥市如何发挥自有的区位、产业、科教等比较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长三
角区域合作,全面有效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关键词: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产业承接
Abstract
areaisoneofChinesemost economiccore
The Riverdelta vigorous
Yangtze
the Riverdelta 18 of
16citiesin regionyieldedpercent
2008,the Yangtze
regions.In
Yuan the1 oflandand6
thenational billion byusing percent
GDP,e.g.5395.6
thatofthenational
of Per GDPisthreetime average
percentpopulation.Thecapita
thewindowforChina’S
delta has become
level.The River regionalready
Yangtze
the of economic
withth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