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少年网络问题PPT
(1) “网络成瘾”主体人群年龄小 (2)使用内容集中性强(游戏等) (3)极端性大 恶性案例日益增多 可以看出: 中国当前的网络问题≠“网络成瘾” 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心理疾病实体 少年沉迷网吧17天不归 7月22日,就读于顺义二中的14岁少年小斌(化名)因沉迷网络游戏而与父亲发生争吵,之后离家出走,在网吧中生活了17天。期间,父亲几次劝其回家而未果。 在网吧的17天里,这名少年依靠向网友出售网络游戏装备维持生活。在网上,他曾经试图在一款网络游戏里,与一名从未谋面的网友在网上举行婚礼。最终,由于“新娘”的犹豫,婚礼“流产”。之后,这名少年在父亲的劝说下回到了家中。 这名少年说,父母平时忙于生意,很少跟他聊天。他的同学则说,在现实生活中,他沉默寡言,但在网络世界里,他很活跃。由于将过多的精力投入网络游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下滑状态。 美国精神疾病专家制定网瘾评估标准: 每月上网时间超过144小时,也就是一天4小时以上; 电脑一直浮现与网络有关的事 无法降低上网的冲动 上网是为了逃避现实,放松解除焦虑 不敢和亲友表明上网时间 可能因上网造成课业或人际关系的问题 上网比自己预期还久 已经花太多钱在上网或网络设备上 要花越来越久的时间上网才能满足 (以上标准只要超过5项基本上就是网瘾了) “失补偿”假说: 引导青少年上网: * 制作: 高2011级8班 侯 丹 指导老师: 刘 洪 中科院心理所分别于2002年(4329名和2004年(1668名)做了两次北京市中学生抽样调查,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2004年底的调研报告指出,估计在北京市有13.2万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使用问题,其中1.2万左右情况较为严重,出现明显影响学习、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等社会功能的表现。 自身原因: 1、人格/性格特点 2、不良应对方式 3、合并其他身心问题 4、“成瘾”的生物学基础 网络原因:虚拟性--去抑制、少责任、 多自主 家庭原因:亲子关系、父亲角色 学校原因:单一评价体系、师生关系 社会原因:同伴关系少、活动空间小 非自身原因 1、网络上巨大的信息量可以开阔视野。 2、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3、网络给年轻人创造了成功的捷径。 4、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 然而,互联网传递的信息中还存在着不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最终致使青少年上网成瘾。 网络成瘾少年心理行为特点: 网络成瘾青少年 :倾向单一评价标准 网络成瘾青少年 :家庭功能不良 网络成瘾青少年 :情绪表达和情绪调控力不强 网络成瘾青少年 :生活目的感偏低 网络成瘾青少年 :不甘寂寞 网络成瘾青少年 :社会支持力度低 如左图所示:初中生(23.2%)、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21.0%)、职高学生(20.5%)中网瘾的比例均达到20%以上;而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1%)、高中生(10.1%)中的网瘾比例则较低。 从下图可以看出,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的比例(17.07%)约比女性青少年网民(10.04%)高出7个百分点。在具有网瘾倾向的网民中男性青少年比例同样高于女性。 从下图可发现: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7.10%)最高,从总体趋势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上网成瘾的比例逐渐降低,30-35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2%)最低。 个体发展的理想状态为常态发展 在外因与内因的作用下发展受到影响则为发展受阻状态,如不能改善则最终导致发展中断。 现在还有不少父母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一窍不通,很难对孩子上网进行监控和指导。新时代的父母应该成为“E”时代父母,具备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懂得如何进行收发邮件、网络搜索等。这样,对孩子上什么网站,和什么人网上交友,会不会接触有害的网络信息,什么游戏容易令人沉迷,父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做“E时代 ”的家长 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授课老师应该在教授基本技能知识之外,加强对操作信息技术方面的品德教育,让学生避免沉浸在单纯的网络娱乐游戏中,使他们把上网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从学习中去获取乐趣。另一方面,对于网络内容中的不良信息,应该通过从技术手段上加强监控,从源头上杜绝其传播,家长也要对孩子的上网时间进行限制 。 教师引导 (一)、加强网络管理,健全网络管理的法规制度。首先是严格管理网吧。其次是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管和治理。 (二)、开展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健全和规范网络伦理。 (三)、建设青少年网站,构筑网上思想教育阵地。 社会引导 (四)、避免城乡青少年数字鸿沟的扩大化,努力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水平。 要善于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