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贝氏体转变和钢的等温淬火.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贝氏体转变和钢的等温淬火

第八章 贝氏体转变 8.4.3 贝氏体转变的台阶机制 A. I. Aaronson首先提出台阶长大机制。徐祖耀等的电子显微镜研究结果证实了贝氏体铁素体宽面上长大台阶的存在。这种台阶的高度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宽边为半共格界面,这种半共格界面的正向移动是靠台阶的横向迁移来进行的,如图8-16所示。台阶的移动受控于碳在奥氏体中的体积扩散。 第八章 贝氏体转变 第五节 贝氏体钢 8.5.1 贝氏体钢的分类 1.按合金成分分类 按合金成分主要分为Mo系或Mo-B系贝氏体钢、Mn-B系贝氏体钢两大系列。 (1)Mo系或Mo-B系贝氏体钢:①Mo-B系空冷贝氏体钢中Mo对中温转变(B转变)推迟作用显著低于高温转变(P转变),而B可显著推迟铁素体转变,对高温转变影响小。②价格高、难于推广。 (2)Mn-B系贝氏体钢:①突破了贝氏体钢必须加入Mo、W的传统设计思路。②以适量Mn在获空冷贝氏体钢的同时,显著降低贝氏体相变温度(BS),增加韧度和强度。③突破了空冷贝氏体钢限于低碳为主的传统,研制出不同性能和用途的中高碳、中碳、中低碳、低碳贝氏体钢。 (3)其它贝氏体钢:多元微合金化空冷贝氏体钢 、Si-Mn-Mo系列准贝氏体钢 。 第八章 贝氏体转变 2.按生产工艺分类 按生产工艺可分为锻造用贝氏体钢、直接切削用贝氏体钢、冷镦锻成形螺栓用贝氏体钢、非调质冷拔高强度贝氏体钢丝及贝氏体组织高强度钢板等。 (1)锻造用非调质贝氏体钢 此种用途钢的强化作用主要来源于锻后经过高温状态下奥氏体的形变与再结晶,使冷却后得到均匀而细密的贝氏体组织。这种强化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锻造工艺。其次来源于合金碳化物的弥散析出强化,主要应用于汽车前轴、连杆、转向节等锻造结构件。 (2)冷镦成形螺栓用贝氏体钢 此种用途钢经过热轧空冷后,其力学性能已达到螺栓的强度性能要求。直接加工成螺纹标准件后,只需进行回火就可使用,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可防止调质过程中产生的氧化、脱碳现象,保证了螺纹的公差精度要求。 第八章 贝氏体转变 3.按含碳量分 按含碳量可分为中高碳贝氏体钢、中碳贝氏体钢、低碳贝氏体钢三种。 (1)中高碳空冷贝氏体钢:此类钢均用少量普通元素(Mn、B)合金化,空冷后得到高强度的贝氏体/马氏体(以下简称B/M复相组织)复相组织。该钢种已在塑料和橡胶模具、电厂耐磨钢球、煤矿无链牵引刮板输送机齿条等产品上使用。 (2)中碳空冷贝氏体钢:此类钢采用Mn、B元素合金化,在空冷条件下成功地获得B/M复相组织。热成型后空冷再经中温回火,其韧度不仅高于回火马氏体组织,而且也优于等温淬火得到的B/M复相组织。适用于制造热成型空冷硬化后不需机械加工的零件以及形状复杂的弹簧零件。 (3)低碳空冷贝氏体钢:此类钢以Mn、B元素合金化,空冷获得粒状贝氏体组织。可在锻、轧热加工后空冷态直接使用,可用于制造汽车零件,如前轴、连杆、转向节和半轴套管等。 * * 第八章 贝氏体转变 对贝氏体转变的基本了解: 钢中的贝氏体转变是发生在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之间的中温转变。它既不是珠光体那样的扩散型相变,也不是马氏体那样的无扩散型相变,而是“半扩散型相变”,即只有碳原子能够扩散,而铁原子及其他替换合金元素的原子难以扩散。 图5-1 共析碳钢 C 曲线 Mf 高温 中温 低温 第八章 贝氏体转变 第八章 贝氏体转变 第一节 贝氏体组织和性能 8.1.1 无碳化物贝氏体 (1)定义:当上贝氏体组织中只有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而不存在碳化物时,这种贝氏体就是无碳化物贝氏体,或称无碳贝氏体。也称BI型贝氏体。 (2)形状:无碳贝氏体中的铁素体片条平行排列,其尺寸及间距较宽,片条间是富碳奥氏体,或其冷却过程的产物。 (3)形成钢种:①在硅钢和铝钢中由于Si、Al不溶于渗碳体中,故延迟渗碳体的形成,室温时保留残余奥氏体。②在低碳合金钢中,形成贝氏体铁素体后,渗碳体尚未析出,贝氏体铁素体间仍为奥氏体,碳不断向奥氏体中扩散富集,使奥氏体趋于稳定而保留下来,形成无碳化物贝氏体。 第八章 贝氏体转变 8.1.2 上贝氏体 (1)形成温度:中、高碳钢大约在350~550℃之间形成。 (2)形状特点:成束分布、平行排列的铁素体和夹于其间的断续的条状渗碳体的混合物。在中、高碳钢中,当上贝氏体形成量不多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