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idkine及肿瘤关系探究进展
Midkine及肿瘤关系探究进展
【关键词】 MK;基因表达;肿瘤
Midkine(MK)是1988年Kadomatsu等用差异杂交的方法在视黄酸诱导的小鼠胚胎肿瘤细胞系HM1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一种新基因。它与PTN(多效营养因子,又称肝素结合相关因子)基因结构很相似,共同组成MK家族。二者均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其中外显子Ⅰ为非翻译区,外显子Ⅱ编码信号肽和N端几个氨基酸残基,Ⅲ和Ⅳ编码核心区域氨基酸残基,Ⅴ编码C端氨基酸残基,只是外显子Ⅴ和内含子大小不等。人的MK基因位于p11.2,该基因上游有视黄酸应答因子的位点、IgG增强子元件、AP1和NFkB结合位点、WT1(Wilm′s肿瘤抑制基因产物 1)的作用位点(5′GCGGGGGGCG3′)及固醇类/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位点,这些位点均与基因的表达调控相关,见图1。
图1 MK基因上游的调控位点和外显子I的示意图
1 MK基因表达与肿瘤的关系
MK高表达于许多肿瘤组织中,Tsutsui等用Northern Blot法发现MK在Wilm’s肿瘤、肝细胞癌、胃癌、胰腺癌、结肠癌及食管癌中较相对的癌旁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O’Brien等用核酸酶保护分析法发现,MK在膀胱癌中有高表达;Nakanishi等运用Northern Blot、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卵巢癌中MK的表达水平也高; Miyashiro等运用RTPCR、Northern Blot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到乳腺癌中高表达的MK。随后,在前列腺癌、肺癌、脑肿瘤、甲状腺乳头状瘤、子宫颈癌[1]和大量的消化道、消化腺肿瘤中也发现高表达的MK。
近年来对MK表达水平的研究结果表明,MK的表达与肿瘤发展的进程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国外Mishima等用Northern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发现MK在高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度恶性肿瘤组织;O’Brien等发现在膀胱癌中MK的表达水平与癌的发展有关,尤其在浸润性膀胱癌中,MK的高表达程度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国内殷正丰等[2,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印迹等方法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MK表达增加,可能与肝内侵袭、转移和HCC的血行播散有关;此外,Konishi等[4]的研究还发现,除了在恶性肿瘤中有高频率、高程度的表达外,MK在癌前病变组织中也有高表达。他们对15例潜伏期前列腺肿瘤及正常前列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研究显示,80%的潜伏期肿瘤有MK高度表达,而正常组织不表达或仅微弱表达MK,由此认为检测组织中MK表达水平可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
肿瘤患者的血液和尿液中也存在MK。2000年Ikematsu等[5]对10种肿瘤疾病患者血清中MK的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MK在肿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明显增加,87%的肿瘤患者血清中MK水平高于0.5 ng/ml,而对照组血清中仅为0.154 ng/ml,肿瘤切除后,血清中MK的含量明显下降。Shimada等[6]研究认为,血清中MK含量的增加可作为食管癌的诊断标记。Obata等[7]报道,胃癌患者血清中MK含量显著提高,而且晚期癌的血清MK含量高于早期瘤。Ikematsu等[8]2003年又报道了,胃癌、直肠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脑癌、膀胱癌、肾癌及甲状腺癌等肿瘤患者尿液中的MK含量也显著增高,II期胃癌和直肠癌的阳性率高于I期。由此可见,通过检测血清或尿液中MK的水平进行临床肿瘤诊断和分期是可能的。
2 MK表达产物的定位
关于MK在细胞中的定位目前结论并不一致,有报道认为它们存在于细胞质,也有报道认为存在于细胞核、核仁。罗祥基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发现,MKmRNA及蛋白的阳性信号聚集于HCC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并在HCC细胞外组织中的血管密集处MK表达尤为明显;目前已发现的细胞表面的MK受体包括syndecan 家族成员、 蛋白多糖受体型酪氨酸激酶f(PTPζ)、一种跨膜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受体相关的蛋白(LRP)以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等。2005年Dai等[9]通过使用GFP作为示踪分子研究发现,MK特异的定位于HepG2细胞的细胞核和核仁,并通过点突变和缺失突变比较分析成功地确定了MK细胞核定位的核心区域为K79R81、K86K87和C端尾部,对于MK核仁定位,C端最为关键,其次为N端尾部、K79R81和K86K87。
3 MK致瘤的分子机制
目前的研究表明MK与肿瘤形成相关的分子机制主要有诱发瘤细胞的发生、促纤溶和具有细胞趋化作用、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增强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以及缺失型MK(tMK)表达的出现等几种形式。
3.1 瘤细胞的发生 主要包括诱导细胞的转化、抗细胞凋亡和促有丝分裂。首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