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剂配伍探究进展
方剂配伍探究进展
【摘要】 方剂作为连接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配伍理论研究是方剂科学研究的基础及要点,深入研究方剂配伍的方法和模式,有可能挖掘出具有民族知识产权的医药研究内容,从而对世界医学有所贡献。
【关键词】 方剂;配伍方法;配伍原则;配伍规律;中药复方
笔者查阅了近10年有关方剂配伍研究进展状况的文献,现综述如下。
1 配伍方法的研究
1.1 君臣佐使的研究 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理论的主要特色,以拆方研究为主:如杨传彪等[1] 研究发现瓜蒌薤白白酒汤中瓜蒌有扩冠,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单位瓜蒌与复方有相似的作用,体现了君药的药效是该方的主要药效,处于该方的主导地位;黄黎等[2] 研究指出黄芩汤中君药黄芩除镇痛作用外在抗炎、退热和镇静作用方面均呈明显活性。叶宗仁等[3] 报道麻杏石甘汤中杏仁在全方配伍当中有重要的意义。王阶等[4] 报道华佗再造丸的冰片能促进当归、川芎所含的阿魏酸,川芎嗪等成分通过血脑屏障,由此说明不同药味在方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突出臣药、佐药、使药与君药的协调统一,以增效减毒。
1.2 七情相合的研究 《神农本草经·序列》提出“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杀者,有相反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七情合和”理论是方剂配伍理论的总纲,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配伍的增效和减毒方面。在药理研究方面,唐迎雪[5] 研究发现四逆汤中附子虽有一定的强心作用,但并不强,配以干姜后,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这与“相须”理论是一致的;芍药甘草汤中芍药甙与甘草有效成分FM200heb合并腹腔注射后,镇痛抑制胃酸分泌和消炎作用均因协同而达到加强[6] ;高木敬次郎[7] 药理实验发现柴胡的有效成分芍药甙和甘草的有效成分或者和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甙合用时能降低柴胡皂甙的毒性,缓和对肠道的刺激,并增强镇痛镇咳作用。鲍军[8] 实验观察到大黄黄连泻心汤全方有明显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组成药物黄连作用与全方相似,大黄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效应,黄芩并不呈现活性,在不同配伍中出现相加(黄芩黄连),协同(黄芩大黄),拮抗(黄连大黄)作用,并随药物浓度变化而呈双相效应;毛小平等[9] 对玄参与黄芪配伍的实验研究表明,二药合用时比较其镇痛、抗炎、抗凝血、白细胞数和耐缺氧能力等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或减弱,二药为“相恶”的配伍关系。
2 配伍比例的研究
方剂运用的剂量变化功效影响早为历代医家认识,故有“汉方不传秘在量”之说,方剂量的改变会使全方本质的改变。在一定范围内药味剂量的变化可能不会导致药效的改变,更多的情况下,不同剂量配伍可导致复方功效强弱,性质方面发生变化:如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去芍药汤由于桂枝芍药用量的不同,主治也不同。王阶等[10] 用多指标、多剂量平行比较实验发现,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将123例患者随机分为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安慰剂组。每人服药10ml.次,每日3次,疗程为4周。结果: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疗效依次为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安慰剂组(Plt;0.01);血府逐瘀组改善血液流变性、血管内皮功能及降低炎性介质等客观指标优于安慰剂组。
3 配伍规律的探索 3.1 以证类方,方证相关 宋小莉等[11] 、马颖畸等[12] 采用人工神经网(artificial neuralnetwork,ANN)建立模型,蒋永光等[13] 运用数据挖掘法应用于类方研究以脾胃方为例,将描述性的原始信息转化为科学数据性;现代学者认为某味药使用频率高者即为该方的核心药物,便是其中的规律所在,如战志华等[14] 用此法发现治疗水肿药物利水渗湿占有很大比例,代表着水肿治疗核心药物,为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3.2 以病类方,方病相关 通过统计、分析与研究古今治疗某种疾病的一定样本数量的方剂组方配伍用药情况,进而归纳总结出该病的方剂配伍用药规律[15] 如有人对治疗慢性肾炎的84篇论文记载的成方和自拟方进行了分析,其组方药物类型使用频率最高为补益药其中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泽泻和山药为治疗慢性肾炎的基本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治疗慢性肾炎的当代方剂的配伍规律[16] 。
3.3 病证结合,探索配伍规律。
3.4 物质基础研究探讨配伍规律 从分子水平探索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配伍理论的相关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一是药物配伍过程中,体外化学成分的变化。黄熙等[17] 验证复方有病理状况下的体内成分PK,如黄连中的小檗碱能与大黄中的鞣质、黄芩中的黄芩甙、甘草中的甘草酸等形成复合产物;白头仇汤配伍后各成分的变化,发现白头翁汤合煎液中七叶树内酯含量下降26.37%,小檗碱下降46.45%,二者含量降低,并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