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胡品种选育及开发--芩胡颗粒制备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docVIP

芩胡品种选育及开发--芩胡颗粒制备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芩胡品种选育及开发--芩胡颗粒制备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

芩胡品种选育及开发--芩胡颗粒制备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  【关键词】 芩胡颗粒;,,小儿外感发热;,,中医药疗法   摘要:目的研究芩胡颗粒的制备方法和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芩胡提取加工制成颗粒剂,并进行毒性试验。观察芩胡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退热效果。同时设立苦甘冲剂对照1组和西药对照2组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2.54%,总有效率92.06%;对照1组愈显率53.33%,总有效率80.00%;对照2组愈显率55.17%,总有效率75.86%,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体温始降时间及体温复常时间分别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体温复常人数及体温复常率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芩胡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且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芩胡颗粒; 小儿外感发热; 中医药疗法   芩胡系我地民间草药,药用历史悠久,药典及其他药物学无记载。民间常用于咽炎、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牙痛、口腔溃疡及各种火热证的治疗。为了研究芩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开发芩胡的药用价值,我们将芩胡提取后制成颗粒剂,用于外感发热的小儿,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药剂制备   1.1 药品与设备药品采于我市西南部山区,经药检部门鉴定为正品,采集后晒干备用。中药多功能提取机为PGL-30型喷雾干燥制粒机。实验用昆明种小鼠18~22 g,由泰山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   1.2 处方芩胡颗粒主要成分为芩胡,辅料为蔗糖粉、甘露醇、乳糖。   1.3 制备工艺取生药50 kg,加水6倍,提取90 min,提取3次,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左右,备用。以上述提取浓缩液为黏合剂,并将蔗糖粉(50%)、甘露醇(20%)、乳糖(30%)三者混合辅料置流化床制粒室的气流分布板上,启动鼓风机及喷雾按钮,在PGL-30型喷雾干燥制粒机喷雾制粒。过16目筛,整粒,分装,每包5 g。   1.4 质量检查本制剂为棕黄色颗粒,色泽均匀,味道清凉爽口,符合颗粒的质量要求[1]。   1.5 急性毒性实验   1.5.1 受试药物芩胡颗粒(批号:041106),研成细粉,称取20 g,加0.5%CMC-Na液配制成67%的混悬液30 ml。每1 g药粉相当生药1.51 g。   1.5.2 实验方法小鼠20只,♀♂各半,以最大体积0.4 ml/10g体重灌胃给药,观察并记录给药7 d内动物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死亡状况。   1.5.3 实验结果芩胡颗粒混悬液较为黏稠,小鼠灌胃所能吸收的最高浓度为670 mg/ml,以最大体积0.4 ml/10g体重一次灌胃给药20只小鼠,经7 d观察,小鼠均无中毒现象,进食正常,皮毛光滑,无一例死亡。故小鼠灌胃给药最大耐受量为12.08 g/ kg(即LD>12.08 g/kg)。   2 临床观察   2.1 临床资料   2.1.1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12539;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第三辑.1993:224),凡属急性发热伴有恶风寒、口渴、咽干痛、头痛、身痛、脉浮数等症,体温≥37.5℃者,西医诊断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属感冒,辨证属风热型,病程≤24 h,年龄3个月~12岁,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75。分型标准:(1)轻型:体温37.5~38℃,伴流涕、喷嚏、头痛,可有轻度咳嗽、声嘶、咽痛、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2)中型:体温38.1~39℃伴有流涕、喷嚏、鼻塞、头痛,可有中度咳嗽、声嘶、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全身不适,食欲减退;(3)重型:体温39℃以上,伴有全身不适、精神差、食欲不振、畏寒、头痛、咳嗽及鼻部症状较重,可有声嘶、咽痛、咽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咽峡部或扁桃体上可有点斑状渗出物,咽腔、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灰白色疱疹或溃疡,可见眼结膜充血等。    2.1.2 病例资料分别来自于莱芜市妇幼保健院、莱芜市莱城区人民医院的门诊及住院患儿共122例,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组63例,男33例,女30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2.7岁;病程≤12 h 27例,12.1~24 h 36例;体温37.7~38℃18例,38.1~39℃34例,39℃以上11例;属轻型19例,中型33型,重型11例。对照1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2.8岁;病程≤12 h 11例,12.1~24 h 19例;体温37.7~38℃9例,38.1~39℃18例,39.1~39.5℃3例;属轻型9例,中型17例,重型4例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