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歌曲《我爱你,中国》的艺术处理
论歌曲《我爱你,中国》的艺术处理
1、相关定义
1.1、艺术歌曲概念的泛化
对于艺术歌曲概念的界定,中外音乐界曾有过一致的共识,普遍 丛为”艺术歌曲”(Lied或Art song)系泛指欧洲十九世纪浪漫主义 时期,采用钢琴为伴奏乐器的小型的室内演唱的声乐独唱曲。它有别 于粉墨登场、大型的管弦齐鸣的歌剧咏叹调或宣叙调。同时也有别 于通俗歌曲、群众歌曲、创作歌曲等其它体裁的声乐作品。作为一种 储声虹著《中国优秀艺术歌曲集》.湖南文艺音乐出版社.2001.第1页. 固定的歌曲创作形式流传至今,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从风格、 内容、形式上也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对艺术歌曲概念 的界定不可一成不变,尤其需要与时俱进,把握住它基本艺术要素即 “器乐与人声的诗意二重唱”,在既定的美学原则下进行创作和演 绎,大胆创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这种体裁。只有依景而变、依情 而进、贴进现实、反映时代,艺术歌曲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第二章中国艺术歌曲产生的背景及发端 第一节中国艺术歌曲产生的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使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各个方面都饱受了一场汹涌澎湃的浩劫。20世纪初受西方启蒙思 想影响,一批留洋归来的专业作曲家,开始引进和介绍先进的文化艺 术形式,”学堂乐歌”的出现翻开了中国声乐创作的崭新的一页。这 些歌曲多采用选曲填词的方式,曲调以欧美、日本的流行歌曲为主, 我国本民族的和自创的更少,歌词多为后来填入的一些文辞秀美的诗 词,代表作品有李叔同的《送别》、沈心工的《兵操》等,这些富于 意境和韵味的精美歌曲是中国声乐史的里程碑,为日后的专业艺术歌 曲创作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不屈的探索与抗争及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 结构的大变动,是爆发革命运动的内在动力。”五四”爱国运动的爆 发正是基于国内正在发生的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 实,使更多的中国人清醒,认识到必须寻求新的出路,一部分要求进 步的有识之士在思想和灵魂深处掀起巨大的波动。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是必然的,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 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 想的洗礼,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 展。 9 第二节中国艺术歌曲的发端 古往今来,中国的声乐艺术历来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遗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生动形象、色彩斑斓、浩如烟海、意韵深厚的声乐艺术 经典给我们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声乐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 民族的音乐文化、审美观念以及人文精神。从古老的徒歌一乐舞一相 和歌一说唱音乐一戏曲音乐一学堂乐歌一脉相成,在社会历史文化不 断变迁中,与其它音乐门类相互吸收、不断融合,展示着中国声乐艺 术的辉煌成就和所寄托的艺术个性和文化品质。”五四”运动为中国 艺术的创作开启了一扇门,彪炳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史的开端。经过 “新文化”运动洗礼的近代音乐先驱者们,借鉴留洋学习的先进的作 曲技法,选择中国传统的经典诗作配以钢琴伴奏形式,开创了中国艺 术歌曲的先锋阵地。他们打破中国传统的单旋律横向线条,借鉴欧洲 多声部纵向和声的创作技法,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上众多优秀的歌唱 家、声乐教育家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与创新。随着中西融合的不 断深入,中国近代的音乐前辈们开始在一条不断向技法纯熟、内涵深 刻、极富时代性和感染力且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的道路 上阔步前行。 中国艺术歌曲是西乐东渐的产物,赵讽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 东西方音乐时说道:”中国音乐的三大阶段(金石之乐、燕乐和戏曲 音乐以及文人音乐)中,无不具有人文的特色。而西方音乐则不同, 西方音乐一开始便具有浓郁的技艺色彩”。我国一批艺术造诣较深的 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无论在内容、形式、风格上都具有浓郁的文人 I0 气质和”阳春白雪”的高雅情韵。中西不同的演唱实践,不同的审美 情趣,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中西方声乐理论有较多的差异,中国传统 美学的精髓是”中和”,”圆融”,讲韵味、讲意境,这在唱法理论 上有深刻的反映。而西方声乐理论在强调实证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 更注重对发声技巧发声生理基础的探索。首先从语言上来看,语言是 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由发声伴随音 乐在时间中有机结合的艺术,它突出的是语言和音乐共融的主要特 征。中国汉语的语言特点、咬字习惯和地方风格与欧洲语言体系存在 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中国艺术歌曲所选用古代、近现代的诗词,强 调韵脚、四声与旋律的结合,这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其次,从唱法来看,”五四”以前中国歌曲的演唱一直重视向 戏曲、曲艺艺术学习和借鉴,基本使用本嗓子(真声)来演唱全音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