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文素材之“活水源”找高中学生作
寻找高中学生作文素材之“活水源”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运用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客观性和多角度。”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具体考虑选用什么材料,更要考虑如何运用各种材料。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在平日教学中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训练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积累、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来搜集学习生活中的材料。
常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课本本身就是我们很丰富的写作素材“活水源”,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素材库,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这个问题主要在于:一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淡化甚至漠视了课内文本素材的积累和引导,二是不少同学“只缘身在此山中”而难识“庐山”真面目,结果一味地积累引用课外素材,走了很多的冤枉路。
可想而知,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一定能解决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论证课文中素材,通过个性化的解读,丰富作文内容,加深作文深度,就成了我们找到写作中 “活水源”的捷径之一。
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结合课内文本阅读,通过对学生学习经典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分析并积累与运用。从多角度分析而言,可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诸如我们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林冲人物素材的片段描写的阅读分析,进行相应的《林冲,我想对你说》个性化解读的随笔练习;通过学习屈原《湘夫人》一文,将其联系我们学习过的《离骚》一课对比解读,进行相应的《屈原,其实我你》个性化解读的随笔练习;通过学习《长恨歌》一文,我们也可以以“懂你”为话题要求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相应的文本解读,如可以从“唐玄宗和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或“文内白居易笔下的情感语言的体验”等角度进行个性化解读。
从积累来说,可引导学生积累课文经典片段,积累课文经典人物,积累课文经典语句,积累作家经典小故事,积累古诗名句等相关课内文本素材。诸如积累课文经典片段,我们可以通过联想、想象,结合《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对荆轲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解读,对“易水送别”课内经典片段加以扩写;积累课文经典人物,比如我们在必修三小说单元,可以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等人物个性化解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可以对林教头进行个性化解读,《祝福》一文我们也可以结合对“祥林嫂”特殊的命运经历进行多角度个性化解读对“祝福”的不同理解;积累课文经典语句,我们可以对《老人与海》一文内,桑迪亚戈的“可是一个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等经典语句进行积累,进而在相应的材料话题作文中加以引用,并化用成自己的论据素材。
从运用来说,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思考哪些材料可以为哪些话题服务、如何为话题服务,进而使教材文本素材成为学生的“写作源”。对此,一、要求我们加强平时的教学赏读,培养学生多角度个性化思维的意识;二、分组讨论,加强学生间思维启发,打开思路,求同存异,活学活用;三、在具体写作练习中指导学生使用课内文本材料,紧扣作文要求进行合理引申,并适当剖析,应用时注意变换角度,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从不同的话题角度或命题意图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分析,灵活使用。
通过一定时期的个性化解读的指导、训练和积累,学生就会具备更为丰富而熟悉的写作素材,这便使写作成为有源之水,而且随着训练的深入,原本的素材“水”资源就会汇集成我们写作的“活水源”。“石蕴玉则山朗,水含珠而川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肯下苦功,立足课内,多积累,多训练,多运用,完全可以使课内文本素材变成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水”资源。
总之,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资源,是我们学生学习过程中积累素材的宝库、揣摩写作的标本、认识生活的桥梁、激发想象的触媒、学习语言的捷径。那么,如果我们教学过程坚持“以本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那么语文课本就一定能够成为我们学生写作的一渠“活水源”,写作素材的一个素材库,一个有效提升我们写作素养的平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