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自然地理环境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服饰的影响.docVIP

旅游自然地理环境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服饰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旅游自然地理环境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服饰的影响

旅游自然地理环境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服饰的影响旅游自然地理环境对旅游文化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民族服饰作为旅游文化的具体内容,也受到旅游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服饰是人类最基木的物质文明之一【1】。传统民族服饰是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反映,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和艺术特色。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服饰是在蒙古高原特有的旅游自然环境中,受社会因素制约,与当地自然经济相适应,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   一.内蒙古旅游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一)气候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年总降水量50~450毫米,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降水量达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额济纳旗为37毫米。内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达3400小时以上。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天,70%发生在春季。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达50天以上。   (二)旅游地貌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   二.旅游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族服饰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和服饰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服饰是在一定得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里的气候变化较大,冷热温差也大。长期以来,他们游猎放牧在这片土地上,服饰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一)旅游自然环境对民族服饰形制的影响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蒙古高原上人类逐渐产生和发展的遥远年代。草原先民最初依山傍水而居,他们最初的服饰很简单,在《蒙古风俗鉴》中有“昔者,蒙古人之祖先制做一种呐莫(护腰儿)衣物,束腰挡裸体”“后来又制做了有领口有系带的衣着,可以把它系在胸前披着走。而后人们逐渐醒悟过来,制做起适合人体的直领子、袖子、直开杈的长袍,穿时用系带固定……”的记述。   约公元七世纪左右,蒙古族远祖出现在史籍记载中,他们开始脱离森林狩猎,转向草原游牧。他们早期的服装,基木是单一的皮毛质地,其形制装束同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的留有辫发、左袄窄袖长袍、小口裤、高勒靴大体相同。从现在仍能见到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穿戴的兽皮服装和兽头帽中,可窥测出他们最初的皮装形制。为便利马背颠簸驰骋、护腰防寒,他们发明了束腰的革带;为上马、涉草之便,以及防湿、防虫蛇,他们发明了用动物皮制作的高勒革靴,冬季在里面套上毛毡袜套,以抵御寒冷和潮湿。   根据传教士威廉?鲁不鲁乞(W illiam of Rubruck)的说法, 蒙古人的冬装是利用从“斡罗思、摩薛勒(Moxel)、大不里阿耳、帕思哈图 (pascatu 即大匈牙利) 和乞儿吉思(Kerkisi), 并从在北方的降服于他们的许多其它地区, 给他们送来各种珍贵毛皮。他们在冬季就穿用这些毛皮做成的衣服。在冬季, 他们总是至少做两件毛皮长袍, 一件毛向里, 另一件毛向外, 以御风雪;后一种皮袍, 通常是用狼皮、狐狸皮或猴皮做成的。当他们在帐幕里面时, 他们穿另一种较为柔软的皮袍。穷人则用狗皮和山羊皮做穿在外面的皮袍。”[2]从以上资料得知,13 世纪初蒙古人已经普遍使用皮毛做皮袍。   蒙古汗国时, 南宋使者彭大雅在《黑鞑事略》对蒙古人袍服的形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服: 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革, 新以纻丝金线, 色以红紫、绀绿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