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压力调查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压力调查研究 1、相关定义 1.1、概念界定 (一)压力 压力(Pressure)最初起源于物理学概念,意为固体受到试图扭曲它的外力作用时, 受力物体就会产生形变,并在其内部产生的相应的力。紧张则是压力超过物体承受能力 时造成扭曲的结果或状态。心理学把压力看作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它是个体面 对种种规定、机遇、追求的不确定性,感觉到外在的需求和自己应付需求的能力不平衡 时所造成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反应。 目前,国、内外对个体压力的概念描述尚存在着争论,一般有以下三种表述视角2: 1、以反应为基础的模式 Cannon(1 935)就曾经提出7”打或撤(fight or flight)”反应的问题。他指出,远古 时代我们的祖先受到动物攻击时,就会本能地处于调动全身能量应付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状态,即或者准备进攻、或者准备逃走。这时,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腺体分泌增 多,并且更加警觉。今天,这种反应依然存在,但人类的文明进程通常不允许对他人、 物体乃至事件进行攻击,所以只能以恐惧、焦虑等紧张的方式加以反应。面对压力每个 ,冯晓霞著:《从幼儿教师的职业感受看幼儿园管理》,载《早期教育》,2004年第9期,第6页。 2徐长江著:《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载《浙江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第69页. 5 个体反应的基本模式是相同的,只是表现程度及对个人的影响因人而异,有很大的差别。 2、以刺激为基础的模式 、这种模式集中注意于压力刺激的实质,关注压力的来源是什么。该模式认为,工作 组织中的压力源一(stressor)主要有:1、工作本身因素:工作太多、太少或太复杂;工 作时间紧,面临最后的期限必须作出很多重要的决定;工作变化太多以及工作失误就会 职组 造成严重的影响等等。2、组织中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对人或事负有责任等。3、 业发展:提升过快、提升不足、社会地位低下、缺乏职业保障以及雄心受阻等。4、 织结构与氛围:在决策中缺乏参与、领导对工作限制太多等。5、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与上级、 同事相处得不够融洽、工作不能经常获得支持等。 交互作用模式 在上述两种模式的基础上,交互作用模式认为应以个人动机和压力的应对作为补 充。个人紧张反应的产生,除了压力源存在之外,还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个人 感觉到对自己需要和动机的威胁;2、他不能对压力源进行有效地应对。交互作用的模 式更全面地反映了个体压力的构成要素。其认为,个体的目标受到威胁时,压力源长期、 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受个性与应对行为的影响,个体将出现一系列生心理和行为的反应。 “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Yerkes一dodson)定律指出,个体处于一种充满压力的状 态下,过小或过大的压力都会降低工作效率。压力较小时,工作缺乏挑战性,个体会处 于松懈状态,效率自然不高;当压力逐渐增大时,压力成为一种动力,它会激励个体努 力工作,效率将逐步提高;当压力达到个体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个体的工作效率达到最 大值;当压力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临界点时,压力会成为阻力,效率就会随之降低。” ,也就是说,压力与个人的工作绩效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温和的、低水平的压力源 会成为激励个体工作效率的积极因素,而过高的压力水平则是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一种 冲突力量和消极因素。当压力变得特别大或不足于个体的渴望时,这种压力因为过大无 法适度控制、应对或因为过小无法激发工作激情而可能干扰工作的绩效。当个体经历一 种低水平压力时,她可能无法燃起工作的热情且不能突现其工作效率:当个体经历过高 水平的压力时,她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和智谋疲于应付压力,而减少用于完成工作任务 的时间、精力、智慧、努力则会受到影响,导致业绩低水平。 另有学者对压力的倒”U”型理论提出质疑,认为有些类型的压力不管程度如何都 将对承受者本人及其工作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些压力和绩效并非是倒”U”型的关 ,舒晓兵,缪建桥著:《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理论研究述评》,载《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3期,第20页. 6 系,而是表现为负线性关系。也就是说,一某些压力一旦产生就对个体产生不良作用,对 个体的情绪、心理和行为都将形成消极的负面影响。- 不同的个体对压力的敏感性不同。面对同样的事件,有人觉得压力很大难以承受, 有人则觉得对自己几乎未构成压力。压力的存在与否、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因人而异。不 同的个体对压力的认知评价也不相同。面对同样的压力有人认为有助于自己的成长,有 人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反而有副作用。正因为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不同的个体对压 力的认知标准和衡量尺度是不同的。当不同的个体处于同等压力状态下,承受能力强的 个体能自觉地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此来作为自己经验积淀或能力提升的机会;而承受 能力弱的个体则在压力之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