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地“非乐观”.doc

  1.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墨子的“非乐观” 1、相关定义 1.1、社会支持的概念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作为科学研究概念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精神病学文献中被 引入,到目前为止,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尚未达到统一。 Cottlied(1981)指出社会支持是一个复合维度的概念,在个人及其环境之间存在三种 6 水平的关系。一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二是社会支持环境的来源,三是社会支持是否能 为个人提供诸如情感、归属感、信息或物质的帮助[25]。说明社会支持既包括环境因素,又 包含个体内在的认知因素,直接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肖水源(1987)认为, 社会支持除了实际的客观支持和支持的主观感受外,还应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26]。 易进(1999)认为,社会支持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支 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27]。 1.2、乐观的概念 我国辞海中对乐观的定义是:乐观指遍观世上人、事、物,皆觉快然而自足的持久性 心境,与”悲观”相对。 而心理学中对乐观的研究大多在西方展开,研究者普遍认为乐观是一个与个体的未来 定向密切相关的概念[3]。Tiger(1979)将乐观定义为个体期望社会或事物能给自己带来社 会利益或愉悦感时所伴随的心境和态度[4]。Carver 和 Scheier(1985)依照行为的自我调控 模型,首次提出气质性乐观(Dispositional Optimism)的概念。他们认为气质性乐观是个体对 未来好结果的总体期望,这种期望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成为人的一种稳定的人格 特质[5]。Seligman(1998)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成功或者失败 进行归因时表现出的一种稳定倾向,具有稳定性。乐观解释风格将消极事件归因为外部的、 暂时的、具体的因素,将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悲观解释风格则 相反[3]。归结起来,近 30 年来与乐观有关的概念主要有气质性乐观、解释风格、防御性悲 观和策略性乐观、乐观偏好、不现实的乐观等,其中气质性乐观是众多研究者公认的与乐 观的起源和现实生活最贴近的一个概念,也是在乐观研究领域中得到最广泛认同和使用的 概念。本文对大学生乐观的研究采用气质性乐观的概念。 1.3、乐观的概念界定 通过前文对乐观概念的回顾,本研究将乐观界定为:个体对与个体有关的所 有领域的未来事件的积极结果的总体期望,是个体期望好结果更可能发生的一种 人格特质。根据此定义,本研究将其界定为三个基本维度:个人乐观,社会乐观 和自我效能乐观。 1.4、”利”的概念 “利”,同样出自于甲骨文。《说文》解释为:”从刀。和然后利,从和 省。”段玉裁注中说:”刀和然后利。从刀。和省。”“利”的本意就是指用 镰刀收割谷物,刀的锋利就是”利”。因为”利”字是刀与禾的产物,”利” 也可以理解为从事农业生产中的收获,收获了物质产品就是利。在春秋战国之 前,”利”多被用于收割庄稼之本义和引申义,有吉利、吉祥之意。春秋战国 之际及以后,逐渐引申为所有的好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好处都是利, 也就是利益,这时的”利”大体上有两种定义一:个是经济意义上的物质之利; 二是与义相对应的伦理道德上的规定,也就是利益、结果、事功等方面的价值 追求6 。6 青岛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二节义利之辨 一义利之辨的产生 我国古代的义和利的思想,早在奴隶制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从我国古代 文化典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诗经?大雅?文王》赞美周代文王”宣昭义问”。唐人孔颖达在其所著的 《毛诗正义》中对这句话解释道:”义,善。”言文王”布明其善声,闻于天下”。 《尚书?康浩》:”王曰: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 次汝封。”朱熹对此解释为:”义,宜也。”说的是康叔用刑罚,应该用”殷族之 常法”。”又虑其泥古而不通7,又谓其刑其杀,必察其宜于时者而后用之。” 可见,作为行为处事标准以及评判人们思想行为道德准则的义在很早便产 生了。 利字在西周初形成的《易经》中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使用。虽然当时仅 仅是用于占卜以卜问吉凶。如《乾卦》卦辞为”元亨利贞”,《坤卦》卦辞为”元 亨利tf马之贞”,其他如”利涉大川” “不利涉大川” “利见大人” “利有攸往” 等等,几乎《易经》的六十四卦,卦卦都有利字。这些利字都是吉利的利。以 后讨论的利字,主要是从物质利益上使用的利字。这也说明利在较早也出现了。 当义和利产生之后,在人们的行为中,必然会出现是趋义还是趋利的问题, 义和利便联系在了一起,便产生了义利的问题,而当利的问题非常突出,成为 公众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时,就有了义利之辨。中国古代历次义利之辨的高潮皆 是因此而起。这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