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钟嵘的”滋味说“
1、相关定义
2、相关背景
2.1、选题背景
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共三百零五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以赋、比、兴创作手法为代表的 艺术经验,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随着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的涌入和文化热潮的兴起,《诗经》兴的研究呈现出硕果累 累的局面。但是对于众多纷呈的观点,论文中只是提及到有关”兴”的论说,并不全面, 目前的硕士毕业论文中,还没有对《诗经》”兴”的发展进行统一的归纳梳理,这是不 足之处,也是本文将解决的问题。由于”兴”的解释史很长,内容繁杂,所以我选取一 个阶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先秦到宋代《诗经》”兴”的研究。选择这一阶段研究,最 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内”兴”的内涵和组合界面已经比较完整,后来的研究基本没 有超出这个范围。
3、研究意义
3.1、”诚”在当今的文化意义阐释
1、”性情之正”与”性情之真”的有机结合1、”性情之正”与”性情之真”的有机结合 无论是钟嵘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对作品文本的阐释,还是作者主观瞬间的把握、涤除 社会流弊的担当,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文化人的”诚”之勇。”诚”在本篇,可以简单归 纳是道德与性情的和谐统一。有些人可能会说,性情更多的时候是与道德要求相悖的,在 这里认为”诚”是二者的统一,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是对真性情的否定。但是,我更 倾心相信二者本质的内在统一性,徐复观先生说:”由修养而道德内在化,内在化为作者 之心。心与道德是一体的,则由道德而来的仁心与勇气,加深扩大了感发的对象 与动机,能见人之所不及见,感人之所不能感,言人之所不敢言,这便是只有提高、开拓 文学作品的素质与疆宇。古今中外真正古典的、伟大的作品,不挂道德、规范的招牌,但 其中必然有某种深刻的道德意味以作其鼓动的生命力。道德实现的形式可以变迁,但道德 的金本精神,必有人性所固有,必为个人与群体所需要。西方有句名言:道德不毛之地, 即是文学不毛之地。这是值得今日随俗浮沉的聪明人世,加以深思熟考的。”〔35] 一个人道德修养与其真性情是同一的,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同样如此。钟嵘针对”朱紫 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的现状,对风靡当时的玄言诗、事类诗、永明体以及各种庸 音杂体,一一给予有力的批判,矛头指向当时文坛上的权贵,那是冒很大风险的,但这是 作为一名文学家的良心所在,是他的社会责任所在;同时,钟嵘在对古往今来五言诗作的 艺术品鉴中,抛开对作品作者的狭隘看法,重点从钟嵘本人与作品的直接交流中,进行二 者心与心的对话,使作品具有无限可阐释性,这也正是《诗品》生生不息的价值所在。 钟嵘《诗品》中所体现的:”性情之正”与”性情之真”的有机结合,正是实现了康 德所说的”不合目的的合目的性”,于信手拈来、随感而发的审美过程之中,实现了情与 德的高度融合,践行了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的”诚”之品质。”诚”可以说是对文学创作 “真实的性情”与”纯正的性情”的高度集中,与孔子之”美”与”善”之统一有相通之 处。真性情的实现也是纯正性情的到达,二者互为因果,”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感情之愈 近于纯粹而很少杂有特殊个人利害打算关系之内在,这便愈近于感情的原型,便愈能 表达共同人性的某一方面,因而其本身也有其社会的共同性。所以性情之真,必然会 近于性情之正。”〔周在性情真实的一刹那间,性情之真,也即是性情之正,即我们习惯 讲的道德修养,此时即达到”诚”的创作状态,实现作者生命的通透。也正因如此,真正 经典的作品才会历经万代而长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令后人读后回味无穷,其思想沉淀 于不同地域不同时域的读者内心,并能在这超越时空的文化背景之下与之产生共鸣,这便 是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对人类”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贡献。
3.2、基于个体感悟瞬间生成,构织诗学意义之永恒流动
魏晋时期,自然之物开始觉醒并取得独立,而钟嵘作品中对感物美学的凸现,是个体 感物瞬间生成的一个集中体现。感物引起了诗歌创作的发生,诗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 在一刹那间开始生成。感物点亮了自然和现实社会,是对现实的一定程度的反应,感物同 时也点亮了人自身,触摸到了人的内在心灵,使人那沉默的灵魂发出响声,使那含蕴深沉 的思想展现于世人。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 咏。照烛三才,辉丽万有;灵祈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 诗。”感物引起了诗歌创作的发生,诗人进行文学创作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在一种重视 诗学当下性、个体性经验瞬间的感悟性,即所谓”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 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2l]的状态下发生。这里,钟嵘用”气”来说明诗的产生及 其特点和作用,不只是一般地指出感物促使诗人陈诗展义,长歌骋情,诗是情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论电影地黑色幽默.doc
- 论电视主持人与广播播音员地异同.doc
-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地品牌化效应——以凤凰卫视“主持人明星制”为例.doc
-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具备地素质.doc
- 论白先勇文学作品中地士大夫情怀.doc
- 论白先勇版《玉簪记》地美学意义.doc
- 论皇太极地改革与集权措施.doc
- 论盗窃机动车犯罪地侦查措施.doc
- 论盗窃罪中地扒窃行为.doc
- 论盗窃罪地秘密性.doc
- 铁路隧道底鼓风险动态评估与综合整治技术的深度剖析与实践应用.docx
- 吸收犯存在范围的多维审视与界定.docx
- 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现状剖析与影响因素的深度探究.docx
- 全球金融危机下上海经济学门类毕业生就业的冲击与调适:基于多维度的剖析与展望.docx
- 小型软件团队敏捷风险管理:策略、实践与优化路径.docx
- 锦红片在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预防中的临床价值探究.docx
- 法治视角下我国湿地保护的困境与突破.docx
- 从法律基石到多元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深度剖析与展望.docx
-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法治化进路.docx
- 基于ORACLE的校园一卡通消费系统设计方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