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二)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根源于人类理解和解释自然界和自然现象的努力。在科技水平低下的时代,人类面对复杂多变、变化莫测的自然界和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与希望,把人类的生命和自我意识投射到自然界万事万物,认为自然界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但其具有远超于人类的力量,从而希望通过对其膜拜与祈祷,帮助人类实现愿望,这便是自然崇拜。认为天、地、风、云、雷电、山川、河流等都具有灵魂,产生了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论。 中华民族的尚玉传统:孔子云:“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义也;垂而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中华民族的尚龙传统:龙文化,我国龙文化源远而流长,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中华民族及中国文化的共同象征。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情感相联的纽带。“龙的传人”、“龙的国度”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三)祖先崇拜与人文主义基调:祖先崇拜源自对那些传说中曾为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祖先的崇拜与敬仰。 祖先崇拜的目的:“统族人以奉祀也,祭以往之祖而收见在之族。”历代统治者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祖先崇拜,把宗族心理作为巩固和强化统治秩序的手段。 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理论化 (一)殷商神本文化:殷商时期,因脱离原始社会不久,原始思维的神秘性与笼统性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尊神重巫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神本文化的特征。人们认为,世界受超自然力支配,这种超自然力来自于神灵,而这些神灵象人一样很容易因为人们的乞求怜悯或表示希望和恐惧而受到感动,并作出相应的许诺,为了人们的利益去影响或改变自然的进程,因而必然尊神事鬼。他们认为,同样的“因”可以产生同样的“果”。 因此,尊神事巫成为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范文澜说:“(商代奴隶社会)奴隶主则是握有莫大威权的人,他们威权的来源是天命,天命的表现是鬼神的启示。殷墟卜骨数以万计,事无大小,都要请问鬼神。” 以神为本的殷商文化,在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表现。因为当时每事必卜,祭器精美、祭品丰盛,倍显对上帝、鬼神的敬意。 (二)周人敬天保民 西周统治者仍宣扬“王权神授”思想 ,但商纣自焚而死的事实动摇了人们的神权信念。因此,西周统治者不得不对天命说作出修补。在宣扬天命同时,强调“德”,以“德”补充“天威”,“敬天”成为其宣扬“德”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保民”。商亡的教训使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因此在其受“天命”建立政权后,在鼓吹“敬天”的同时,更强调“保民”。其目的是警示统治者不得姿意妄为,谨慎从政。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统治者应怀柔民众,施以恩惠,使其俯首听命,感恩戴德。“敬天保民”思想反映周人对“天命”神权观的怀疑,同时也客观上体现了人民力量的壮大。 “敬天保民”包括三层含义:敬天(敬畏天命)、保民(关爱百姓)、天命可变(有德、无德)。 敬天保民的思想意义: 1.周代统治者尽管从皇天、上帝寻求统治依据,但已认识到民意才是皇天、上帝背后真正起作用的因素; 2.敬天保民的核心理念在于,一方面警示统治者应勤政爱民,另一方面规范了民众的行为; 3.敬天保民的落脚点是保民与德政并举。 (三)春秋之际的学派分立 1.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以“道”为本体的老子学说:老子的“道”、老子治理社会的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3.以“仁”为核心的孔子学说:孔子重视“礼”, 把“礼”看成约束人们言论行为的主要手段,而他所强调的“礼”更表现在他对春秋以来已被破坏的周“礼”的维持。因此,主张“正名”;主张礼乐教化,而礼乐的根本则是仁德修养,认为“仁”是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孔子的“中”、“和”思想;孔子的“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观念; 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三、帝国的产生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一)秦代儒法之争与“焚书坑儒”: (二)汉初“黄老政治”与儒道冲突: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