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 一切若只如初见
俗话说,熟能生巧,但这个 “巧”字似乎自始至终都和 “舌尖上的
中国”挨不上边儿。
在老辈中国人的厨房里,一口不知何时掉了色的大铁锅,一柄手柄
溜光水滑的炒勺,简简单单的油盐酱醋,就是成就美味佳馔的全部。有
时甚至连酱和醋都省略了,绿油油的小青菜,少量油盐,一勺从自家天
井里打捞上来的甜水,就能做出餐桌上让筷子勺子打架的经典菜。更出
神入化的还有连油都省略的泡菜,不管大江南北主料如何迥异,但做法
都是使用最原始的盐和水,腌的菜吃完了再添新菜,一坛老水永远保
留,越陈越香,拿泡菜下饭入菜,越吃越香……
简单至极的配料、做法,鲜美异常的好味道,至今人们回想起来,
都会不约而同地感叹:就用了三岁孩子都数得过来的几种料,可咋就能
把饭菜做得那样香?这时若打个电话问问老人家,那回答百分之百会让
你失望,原来相比原料,步骤也复杂不到哪里去。
如果此时再追问一句,有什么诀窍吗?获得的回答大概多是 “随时
尝尝,感觉一下”。感觉二字如此不准确,却又再靠谱不过。“感”字
上 “咸”下 “心”, “咸”原本是 “全”的意思,也就是用全部的心才
可以称为 “感”,而后觉出火候、浓淡、生熟……一颗取巧的心如何能
够做到呢?
即使是一道做了成千上万次的菜,每次烹饪时还能带着 “初见”时
刻细腻的感受去对待,才是美味成其为美的真谛吧!
这种认识让我们在编写制作 《舌尖上的中国:传世美味炮制完全攻
略3》的时候,虽然仍保留了之前五章的结构,分为 “江海之余
味” “五味之灵动” “味蕾之甘甜” “异域之情致”和 “岁月之沉
淀”,其他方面却再次有了新的调整。
选菜时,简单二字成为 “地道”的一个首要标准,之所以如此,不
仅是为了您操作方便,而是恪守但凡居家做菜多以简约为要的原则,往
往一道菜有四五种做法,我们都不断比对选择,尽量保证正宗的同时简
化步骤。
同时,基于对 “感觉”的重视,相较前一本菜谱,我们增加了 “关
键”板块的内容点,为了做好这部分内容,我们采访了多位资深厨师,
同时也发动同事朋友贡献了很多私人秘籍,甚至生于北方的编辑还特意
尝试了几道 “难以通过想象了解感觉”的南方菜,我们在大快朵颐的同
时,七嘴八舌帮他实现了感觉提升。
摄影团队也从 “感觉”入手,力求餐具与菜肴配搭和谐——青花大
碗配奶酪,陶土小碗搭扣肉……用光强调自然,如若用心,甚至可以区
分出哪一道菜更像是晚餐用菜;菜式成品图的设计强调您 “初见”它时
的感觉——映满眼帘,如同就端在桌前。
中国某些地区有这样一个传统:分家时,家中那锅熬了数十年的老
汤也要作为家产的一部分进行分割。这锅汤中料用光了再添加新料,不
断更新,味道越来越醇美,做任何饭菜添加一勺,比味精更加提味,而
且有旁人家做不出的味道。
我们做这套 “舌尖”菜谱时,也怀着这种做老汤的心志,不守旧,
不倦怠,每天都带着可以更新、更好、更香的要求来感受这份难得的因
缘际会。这份稚拙,是我们希望做这套书一直保留下去的状态,也愿您
尝试每道菜时能感受到这份心意。
在这里,愿我们一路共同走过,情缘永远只若初见。
本书编写组
2012年9月
01 江海之余味
江海辽阔,以生鲜而闻名,最为动人的即其本色之鲜。复杂的烹饪
方式、繁多的作料调味、花哨的炮制手法往往是舍本逐末,取法自然,
做最原生态的还原,方能在 “大道至简”中品味到至味入心。生鲜,汲
取日月之光华,蕴含江海之灵气,遵循天地之造化,在中国人饮食记忆
的大江大河里游弋成一朵奇葩。
罗锅鱼片
古时,这道菜唤作 “雪梅伴黄葵”,讲述两位年轻人为争取打破门
第的爱情而努力进取的故事,而这一道菜也正是他们婚宴上的菜肴,蕴
含着祝福与喜庆之意。罗锅鱼片正是在这道古时菜的基础上演变而成,
罗锅即为虾,虾与黄鱼都是极鲜美之物,吃起来鲜嫩多汁,滋味十足。
主料
大黄鱼,去鳞、清除内脏
对虾,去除头部砂包、去壳、剪去须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