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其乐融融其乐泄泄新解
“其樂融融”“其樂洩洩”新解
房振三
(青島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 266071)
《左傳·隱公元年》有如下一段: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內部一次奪權鬥爭的記載,這段記錄被很多《古代漢語》教材選編,命名為《鄭伯克段于鄢》,故事廣為流傳,影響也甚大。“其樂融融”更是成為後世常用的成語,但綜觀目前有關訓詁資料,對上引文中“融融”、“洩洩”兩個詞語的解釋都頗值得商榷。
先說“洩洩”。
晉杜預注:“洩洩,舒散也。”阮元《校勘記》曰:“洩洩,當作泄泄。《考文提要》作‘泄泄’,《石經》避太宗諱改,宋以後本皆仍唐刻。”[1]朱起鳳在解釋 “泄泄”、“呭呭”、“詍詍”、“洩洩”諸條之後也按曰:“洩、泄兩字古通。”[2]
可見“其樂洩洩”一語本當作“其樂泄泄”。但杜預以“舒散”釋“泄泄”,于文義頗為籠統。
“泄泄”一詞見於詩經,凡三見。
雄雉于飛,泄泄其羽。(《詩·邶風·雄雉》)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詩·魏風·十畝之間》)
天之方難,無然憲憲。天之方蹶,無然泄泄。(《詩經·大雅·板》)
“泄泄其羽”之“泄泄”,《毛傳》:興也。雄雉見雌雉,飛而鼓其翼泄泄然。《箋》云:興者,喻宣公整其衣服而起,奮訊其形貌,志在婦人而已,不恤國之政事。[3]陳奐曰:“《經》言雄雉,《傳》則兼及雌雉,以明興義也。隱元年《左傳》‘其樂也洩洩’,杜注云‘洩洩,舒散也。’與《詩》‘泄泄’同。洩即泄字。”[4]馬瑞辰曰:“《夏小正》正月‘雉震呴’,《傳》:‘呴也者,鳴也。震也者,鼓其翼也。’《說文》:‘雊,雄雉鳴也。雷始動,雉鳴而雊其頸。’是雄雉必雊其頸而鼓其翼,故《傳》以‘泄泄其羽’為鼓翼貌。”[5]王先謙認為:“‘泄泄’,《唐石經》避太宗諱作‘洩洩’,洩、泄字同。《板》‘無然泄泄’,釋訓作‘洩洩’,是其證。《文選·思玄賦》注引《左傳》杜注:‘洩洩,舒散也 。’‘泄泄’亦當為‘舒散’意。《傳》以為‘飛而鼓翼狀’,《箋》云‘奮迅其形貌’,盡‘泄泄’情態。”[6]可見,陳、馬、王氏皆申成《傳》意。也有另出別解者,如“李氏樗曰:‘泄泄,自得也。’”[7],或謂“泄泄,是慢慢飛的樣子”,[8]或謂“泄泄,慢慢。”[9]
“桑者泄泄”之“泄泄”,毛傳:泄泄,多人之貌。陳奐曰:“泄猶呭、詍也。呭、詍皆謂多言,義相近。”[10]馬瑞辰曰:“閑閑、泄泄,皆樹桑盛多之貌。”[11]王先謙曰:“三家《詩》泄作詍,一作呭,《說文》‘詍’下云‘多言也’引詩。又‘呭’下同。呭、詍皆三家文。今毛詩《大雅》作‘無然泄泄’。多言由於多人,故此又釋為多人貌。[12]或認為“泄泄,猶閑閑也。”[13]或認為“泄泄和閑閑同意。”[14]或認為“泄泄,和樂貌。”[15]或認為“泄泄,弛緩貌。”[16]異解並存,不可不辨。
“無然泄泄”之“泄泄”,諸家解釋也頗為歧異,《孟子》曾引《板》中“無然泄泄”句並作解釋:“《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
孟子以“沓沓”訓“泄泄”,當淵源有自。《詩經》該句中的“泄泄”,王引之有極為精闢的論述:
錢氏《答問》曰:問:《說文·口部》“呭”字,引《詩》“無然呭呭”;《言部》“詍”字亦引《詩》“無然詍詍”,二字並訓“多言”。家大人曰:《史記·張釋之傳》:“諜諜利口捷給”,《索隱》:諜諜,《漢書》作“喋喋”,口多言也。“喋喋”之為“諜諜”,猶“呭呭”之為“詍詍”。蓋先儒傳寫有異而義則同。然與毛、鄭、朱注皆不合,何也?曰:《孟子》引《詩》訓“泄泄”為“沓沓”,而毛氏傳取之。《說文》:“沓,語多沓沓也。”引《詩》“噂沓背憎”。《毛傳》:“噂,猶噂噂;沓,猶沓沓。”《鄭箋》謂“噂噂、沓沓,相對談語。”亦取聚語之義。孟子以“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申沓沓之說,亦是惡其多言,與《說文》同義。《爾雅·釋訓》云:“憲憲、泄泄,制法則也。”鄭箋取其義,云王方欲艱難天下之民,又方變更天下之道,女無憲憲然沓沓然為之制法度,達其意以成其惡。蓋多言之人恒好改制,以先王之道為不足法,而迎合時君之指,作法以病民。《爾雅》、《說文》,訓詁似異而理實相因。孔氏《正義》以“泄泄”、“沓沓”為“競進”之意。朱氏又以為“怠緩悅從之貌”,皆不若《說文》之可據。家大人曰,此說貫通《爾雅》、《說文》及傳箋之訓與孟子言則非先王之道,語意尤合。“泄泄”、“沓沓”四字其義乃瞭若指掌矣。《詩》言“泄泄”者,每有“眾多”之意。《魏風·十畝之間》曰:“桑者泄泄”,毛傳:“泄泄,多人之貌。”多人謂之“泄泄”,猶多言謂之“泄泄”也。《荀子·正名篇》曰:“愚者之言誻誻然而沸。”楊倞注:誻誻,多言也。“誻誻”與“沓沓”同。又《解蔽篇》曰:“辯利非以言是,則謂之詍。” 楊注:詍,多言也。《
文档评论(0)